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和主体,除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区之外,在和田地区也曾经广为流传。和田《十二木卡姆》与其它地区流传的各种版本同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在乐律乐调、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特点的各个方面有着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但在篇幅、结构、沿用乐器等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历史与地域之原因,现仅在墨玉县的芒来乡、奎牙乡、托乎拉乡、墨玉镇,和田市的伊里奇乡,皮山县的克里阳乡等地尚有《十二木卡姆》流传,除此之外的其余各县,如于田县、策勒县和洛浦县的城乡各地,随着老艺人的先后谢世,《十二木卡姆》后继乏人,至今已濒临灭绝。本文即是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生存背景及其传承人、传承渠道、传承特点、传承原因、音乐形态等传承状况进行的初步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对象、方法、视角及意义。第二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表象背后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周边及外源文化的影响等概况进行了考察,试图揭示和田《十二木卡姆》与生存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部分从结构与体裁、节拍节奏模式、伴奏乐器、乐队组合等方面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状况进行简要的论述。第四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人、传承谱系以及传承人学习木卡姆之动因、音乐审美观、价值和地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第五部分将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三大传承渠道以及家族流变史、家族成员情况、传承手段等问题进行颇有见地的论述。第六部分对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即兴性、直接性、民众性、濡化、变异性等五大传承特点进行了研讨。第七部分从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供养源、文化生存空间、文化功能三方面对其传承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揭示。第八部分依据和田《十二木卡姆》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而引发的文化人类学思考,指出和田《十二木卡姆》是一个充满象征与隐喻的符号体系,是一个文化变迁的活体。此外,依据其当代处境,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