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结一直是福斯特小说的重要主题,这一点在他以地点为主导的小说《印度之行》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福斯特《印度之行》的联结主题进行探讨。论文选取小说中三个不同类型的地点,挖掘其文化含义,以此来揭示小说中联结失败的原因以及福斯特乌托邦式的联结。本文中所运用的文化地理学视角主要以分析地点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地点感,地点身份来展开对地点的文化研究。借此视角本文分别从小说中的生活空间钱德普拉,自然空间巴拉马山洞以及宗教空间清真寺和寺庙的文化意义展开对《印度之行》中联结主题的研究。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概述了这部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围绕生活空间钱德普拉中英印两民族在地理上的分离和心理上的隔阂来分析人与人联结失败的原因。在印度城市钱德普拉,英印两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心和边缘的地理特征折射出这所城市是一个被英国殖民者控制和分割的文化空间。在英国殖民者独属的俱乐部网球场上举行的搭桥聚会中,作者通过分析对比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本土人的地点感,反映出英殖民者的民族优越感和印度人民族自卑感。第二章对通过分析阿德拉和摩尔夫人对巴拉马山洞这个自然景观的不同感受而展现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揭示东西方文化联结失败的原因。巴拉马山洞象征着印度文化的中心。在面对混乱,神秘的山洞时,理性的阿德拉无法理解,这引起了她对身份问题和与罗尼毫无爱可言的婚姻关系的困惑,从而导致她在山洞中丧失理性而产生了性幻觉。由于摩尔夫人基督教信仰的局限性,山洞中能摧毁基督教价值的回声把她带入一种虚无的状态,导致了她的信仰危机。第三章围绕清真寺和寺庙这两个宗教空间进行分析,揭示其中分别展现出的伊斯兰教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印度教所宣扬的普世的爱,以此来表达福斯特乌托邦式联结观。在和谐的清真寺中,阿齐兹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完成了灵肉之间的联结;摩尔夫人与阿齐兹在此建立的友谊象征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联结。在寺庙中,牧牛神黑天大会的展示出的包容一切的普世之爱,消弭生命世界和无生命世界的差异,达成了万物的联结。但是福斯特在宗教空间中所建构的联结注定是短暂的,超越政治和权力的乌托邦式的联结。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印度之行》中从钱德普拉到清真寺,从山洞再到寺庙这个地理位置的转换体现了福斯特的联结主题。这个地点的转换不仅仅具有地理意义,它形成了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空间转换:从政治、权力文化空间转向自由人文主义的联结观展示的非政治、非现实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