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Wislon’s disease,WD)患儿肝脏的病理改变、超微结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肝脏病理改变与肝脏临床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为肝豆状核变性肝脏病理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临床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实施活体肝移植术切下的肝脏标本和供体患儿之母肝脏移植时手术修剪的部分肝脏标本。按照患儿肝脏的解剖位置分为门脉上区、门脉下区、肝左叶上区、肝左叶下区、肝右叶上区、肝右叶下区等6个区;供体患儿之母的部分肝脏作为对照。对上述部位取材、固定,制备石蜡切片,用HE染色、胶原纤维Masson染色、铜特异性Timm’s染色、以及糖原代谢PAS染色等方法,进行光镜观察。并同时在肝脏相应部位取材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 患儿肝脏大体标本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质硬如额,黄色结节弥漫性分布,结节周围纤维组织条索样增生。2. 肝脏HE、Masson染色,镜下的改变呈多样性,包括肝细胞形态改变,空泡样变、细胞融合以及核碎裂、消失以及假小叶形成。假小叶的中央静脉缺如,假小叶内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融合。假小叶周围胶原纤维增生,间有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汇管区内小动脉、静脉、胆管的排列紊乱及其内皮细胞损伤;与对照供体的肝细胞有明显形态上的差异。3. Timm’s染色,患儿<WP=4>肝脏黑色颗粒或团块样物质沉积,呈不均匀分布,在门静脉周围、假小叶内肝细胞以及间质为甚,与肝脏损伤程度的部位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对照供体的肝细胞着色浅,未发现典型黑色颗粒状或团块样物质沉积。4. PAS染色,患儿的肝细胞普遍缺乏特异性着色,仅假小叶中肝细胞呈红色阳性,且染色不均匀,显示假小叶中的肝细胞代偿性增生;供体肝细胞染色均匀,呈淡红色。5. 扫描电镜观察,患儿肝脏存在典型假小叶结构,肝细胞形态发生变异,汇管区结构紊乱以及肝外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6. 肝脏超微结构,线粒体表现为形态多样,体积增大,不同程度水肿,空泡样变,双层膜的膜分离,以及嵴扩张、排列紊乱或消失,门脉区的部分病理改变严重的线粒体只存在双层膜样结构。其中的线粒体内容物,多数呈缗钱样或平行丝状。溶酶体增多,体积增大,内含粗糙颗粒,可见不同阶段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高尔基体扁平囊形态变异,内容物的潴留。粗面内质网,腔扩张,核糖体脱颗粒。同时显示肝细胞外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呈束状排列。7. 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和肝脏损伤的特点:铜特异性的Timm’s染色患儿肝脏存在不均匀分布的黑色颗粒或团块样物质沉积,其分布与肝脏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取材部位的病理改变存在明显差别,以门脉区改变最为严重。门脉区的细胞形态改变以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较其他部位严重,在电镜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门脉区的团状分布增生的纤维组织。比较门脉区和肝脏其他部位的透射电镜,发现门脉区肝细胞的亚细胞器损伤严重,线粒体水肿及嵴损伤严重,溶酶体增多,脂滴少,肝细胞外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而其他部位的肝细胞亚细胞器损伤较轻微,存<WP=5>在大量脂滴,肝细胞外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弱。 结论1. 儿童期肝豆状核变性,大多以肝脏损伤作为初发症状,且早期肝脏病理表现不特异,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损害存在不一致性。2. 儿童期肝豆状核变性肝脏铜离子的分布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特点。肝脏门脉区较多,结节和纤维增生严重区分布较多,在肝细胞内,呈现随病程溶酶体内分布的特点。 3. 儿童期肝豆状核变性病理分级与临床肝脏功能分级之间存在差异。4. 儿童期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细胞超微结构以线粒体和溶酶体损伤最常见。高尔基体改变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价值。晚期可同时伴随多种亚细胞器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