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经常被强调的发达经济体创新程度的不同和有关其国家层面创新驱动力的众多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将重心切换到一个同等重要的框架分析上来:区域层面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国家内的区域框架分析可能有助于区分创新的不同驱动力(由当地的专利数近似得出),并且放宽一些国家层面不可避免的假设,如司法体系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本文以中国的31个省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鉴别(不同省市)的创新刺激物的意向源于近几十年来被广泛讨论的中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鉴于已被证实的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本研究的分析侧重于创新层面。通过对十五年间时间序列截面数据的分析,本文揭示了贸易相关变量与教育相关变量相比,对创新的影响更大;并且(一个省的创新程度)和其独立于中央政府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本文的主题和研究对象是独立而又或多或少同步的。在当今知识,新技术,和有效的工业生产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关键的世界,创新政策及其实施所需要的综合宏观微观经济条件,更值得我们持久关注。迄今为止,已有众多旨在鉴定创新的支持或阻碍因素的文献面世。这一研究分支重点在于比较分析,试图将各国(创新程度的)不同追溯到其先决条件的差异。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入手的,即将国家作为研究单位。直到最近才有学者将研究方向转移到区域层面,并试图将国家层面的框架分析运用到其中。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出于两方面的(相关的)原因:首先,中国正在经历非常迅速的经济发展,其增长速度几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见性使得对其增长因素的鉴定变得简单。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果在各省之间并不平衡,从而培养或阻碍创新性的不同情况也显而易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跨省份的统计比较来确定创新的影响因素因素。尽管统计方法经常被用于比较分析,并且关于中国省份已存在大量的研究,这两个框架的结合却非常罕见。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统计比较法来鉴定使得中国从一个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创新发动机的影响因素。此外,本文还旨在揭示不同的(创新)条件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创新)结果,以求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