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作为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政策,对社会公平、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其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概括总结了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基本理论。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经验,得出较为适用的公共交通导向型(TOD)、社会公共服务导向型(SOD)和混居交错布局模式三种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模式,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研究提供借鉴。以 AHP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手段,分析得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 AMM模型进行保障性住房空间失配的测定。  实证部分选取了苏州市为研究区域,介绍苏州市城市整体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收集苏州市保障性住房项目40余个,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等相关数据,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AMM空间失配测算,对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北部平江新城保障性住房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东西部工业园区、高新区选址过少,整体以主城区为中心成“圈层”式空间结构,不利于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后期发展。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 TOD主导开发模式、重构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建立“圈层+板块”空间选址模式和发展混合布局的多中心结构等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结构和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循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模型是土
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域面积较大,是全球受土壤风蚀侵袭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价区域土壤风蚀状况对地区生态规划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正常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国内外学者在土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CO2不仅是地球大气自然组分之一,可以选择性吸收来自地表的长波辐射,而且是目前直接受人为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
正气,是一种宏大、刚直、正义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正气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国企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讲正气,首先是认识和观念问题国企领
学位
海洋中尺度涡是近年物理海洋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促进GIS学科与技术在海洋中尺度涡研究中的结合与应用,探索和揭示中国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本文在现有的涡旋
The importance of microRNAs (miRNAs) at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level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in both animals and plants. In this study, the si
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全部植物叶片的最大投影面积,它与蒸腾作用、辐射传输、光合作用以及地表净初级生产力等过程关系密切,因此LAI产品广泛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世代传承下来的财富,同时也连接着当地社会居民的情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居民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本地传统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土壤在水中浸泡的特定环境下,生长有众多湿地特征水生植物的过渡地带,具有生态、人文多种环境功能。湿地碳、氮行为对湿地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