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作为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政策,对社会公平、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其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概括总结了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基本理论。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经验,得出较为适用的公共交通导向型(TOD)、社会公共服务导向型(SOD)和混居交错布局模式三种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模式,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研究提供借鉴。以 AHP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手段,分析得出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 AMM模型进行保障性住房空间失配的测定。  实证部分选取了苏州市为研究区域,介绍苏州市城市整体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收集苏州市保障性住房项目40余个,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等相关数据,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AMM空间失配测算,对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北部平江新城保障性住房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东西部工业园区、高新区选址过少,整体以主城区为中心成“圈层”式空间结构,不利于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后期发展。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 TOD主导开发模式、重构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建立“圈层+板块”空间选址模式和发展混合布局的多中心结构等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世代传承下来的财富,同时也连接着当地社会居民的情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居民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本地传统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土壤在水中浸泡的特定环境下,生长有众多湿地特征水生植物的过渡地带,具有生态、人文多种环境功能。湿地碳、氮行为对湿地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