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初中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而现行的高中教学难于适应在新课程影响下的学生的教学,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学生们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在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如何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跨度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建构主义理论和物理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原先的物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促使他们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目前,国内关于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定论。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它作了初步探索。首先,从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跨度的产生原因分析入手,研究初中新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的特点,研究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调查高一学生实际学习物理的情况,并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点、衔接点。并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措施。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培养积极的学科情感。以便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帮助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过渡和顺利的衔接,达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尝试了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实践活动。改进课堂教学的设计,以“探究式教学”为模式,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设置问题。本文以概念、规律教学、实验教学、复习课教学、习题课教学四种课例来说明问题。重视物理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突出方法、培养能力,如正交分解法、分析法、建模法等解题方法的培养过程;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画图——展示物理过程、语言——表达概念和规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实验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习惯有显著的变化,而且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从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测试,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对高中物理适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题分三个方面:首先,课题以教育理论为依托,以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出了探索和综述;其次,在前面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调查法、实验法对初高中衔接的物理教学中“跨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并采取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措施。最后,在调查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新课程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学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其他文献
综述了20年来铁路财务管理体制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提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路: 铁路企业资本结构实现多元化,实现铁路企业交易行为的市场化,建立
<正>多寐一证,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症,老年人常见的脑萎缩、脑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精神病可发生类似上述的症状。笔者在临床上试以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
本文主要研究IPsec协议簇中的IKE协议部分,对最新IKEv2动态密钥协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将EAP认证框架引入IKE认证体系的具体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EAP/AAA的增强
在分析铁路汽油罐车运输危险特性的基础上,运用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计算爆源的TNT当量和油库铁路专用线上一辆汽油罐车发生爆炸时的死亡半径,并进行爆炸事故后果分析。根据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而且可以从多角度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的视角是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始终并
本文从生活化教学在《经济常识》课中的应用角度探讨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有所借鉴。文章分三部分:一是“生活化”教学提法的来历、含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间距的设置与客流吸引能力、旅客出行时间、列车运行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设置的影响因素,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
目的探讨槐耳清膏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5-Fu组、槐耳清膏组和槐耳清膏+5-Fu组。用H22细胞给小鼠皮下注射,复制皮下瘤模型。观察各组移植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