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货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上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涨,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房地产市场的一张一翕都牵动着国计民生。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普涨,带动了房地产、基建、建材等基础行业投资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繁荣正是在以房地产为龙头的投资拉动下诞生的经济奇迹;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高涨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范围,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的房地产投资热深刻的改变了社会风气,大量资源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实体经济缺乏活力。政府当局深刻认识到房地产市场高涨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央行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素有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相机抉择实施货币政策的惯例。然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相机抉择的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引发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思考。另一方面,随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体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反思金融危机起源和扩散的原因时,人们普遍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高速发展超出了全球监管能力的能够承受的范围,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积累和蔓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小,恢复也最快,然而我们是否就能对影子银行这一危机源头超然世外呢?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2013年前后,中国国内流动性状况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迅猛发展,规模超过50万亿,并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资本市场杠杆风险以及企业债务风险相互作用,推波助澜,对政府金融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影子银行具有强大的信用创造功能,并提高了货币乘数。在影子银行的作用之下,传统的货币理论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在实务层面,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也受到了影子银行的削弱。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对于探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和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分析的基础上,将房地产业引入到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的研究视角下,对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对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金融业影响房地产业的基础理论;其次,建立房地产业的供求均衡模型,用经典经济学理论描述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最后建立一个包含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数理模型,提出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具有削弱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建立了一个房地产业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描述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动态特征;其次,用GARCH模型对影子银行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建立一个包含影子银行结构性冲击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影子银行规模的结构性冲击能够显著降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有效性;最后,利用VAR模型的优点,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影子银行、房地产业和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