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入组条件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试验期间治疗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对照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以及局部阿是穴;夹脊穴沿脊柱方向斜刺进针,捻转得气后连接电针;阿是穴根据疼痛部位大小采用局部围刺法,以上操作留针时间均为30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基于“调神”理论,选取百会、神庭、本神(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穴,其中百会穴针尖向后平刺,神庭、本神穴针尖分别沿经脉循行向上、向下各平刺一针,针刺得气后捻转,频率约200次/min,捻转2min,留针30min再次捻转,内关、神门穴直刺进针,操作完成后起针。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末随访和治疗结束后3月末随访几个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观察和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有效率。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前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2周和4周后的各项评分较入组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1月末随访和3月末随访治疗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治愈率为31.03%;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4%,治愈率为10.71%。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经过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调神”理论针刺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效,且联合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基于“调神”理论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且联合组较常规针刺组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