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精神分裂症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不清楚,缺乏客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很多部位都存在异常,但这些部位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尚不清楚。由于精神分裂症人体脑组织难得,故罕有病理研究的报道,国外有零星个案研究,其结果差异很大。本实验组通过尸体解剖收集了临床CCMD-3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脑组织标本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对精神分裂症脑组织进行系统的神经病理学和体视学研究,寻找其客观病理改变,并进一步检测其微量元素。为探索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提供参考。二、方法1、实验材料及分组:根据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原理,实验分为精神分裂症组(CCMD-3标准)和对照组(无精神病、神经系统、脑部疾病及脑部外伤史)。2、实验方法:(1)大体形态学研究:通过肉眼观察;质量称量;体积测量;大脑皮质厚度测量发现精神分裂症脑组织大体形态学上的改变及较对照组存在的差异。(2)组织病理学研究:通过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脑组织各部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叶、海马结构、嗅脑、纤维联系、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等部位)分别取材,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嗜银染色;进行显微镜观察,寻找精神分裂组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3)体视学分析:组织切片(HE染色、嗜银染色)通过体视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4)微量元素检测:脑组织多部位(额前叶、海马、背丘脑、脑干、小脑)取材,浓硝酸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Fe、Zn),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和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的两组检验(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大体形态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大脑较对照组萎缩(以额叶、颞叶、枕叶明显),质量减少(男性减少11.57%,女性减少10.93%),体积变小(男性减少12.20%,女性减少14.53%),大脑皮质变薄(男性减少9.14%,女性减少14.88%)。2、组织病理学及体视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1)额叶(额前叶、额上回后部、中央前回)神经细胞核固缩、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嗜神经现象增多,胶质细胞增生,微血管扩张充血,面密度增大,大量淀粉样小体形成。(2)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变性伴胶质细胞增生,白质疏松水肿,大量老年斑形成。(3)嗅脑的嗅球嗅束突触小球消失,灰质层神经细胞减少,伴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和大量淀粉样小体形成。3、微量元素检测发现:精神分裂症额叶Fe含量降低,海马结构同时存在Fe含量降低和Zn含量增高。四、结论1、精神分裂症脑组织明显萎缩。大脑质量、体积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大脑皮质变薄。2、额叶、海马结构神经细胞核固缩、变性、坏死,微血管扩张充血、面密度增大,卫星现象、嗜神经现象增多,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淀粉样小体形成(额叶),大量老年斑形成(海马)可能是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原因。嗅球嗅束的改变(嗅球突触小球消失,灰质层神经细胞减少,伴小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淀粉样小体形成)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幻嗅等症状密切相关。3、额叶、海马结构Fe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相应部位神经病理改变并导致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