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的传承与变异——基于“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的比较调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z7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刻文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致在秦汉之际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地域一度遭到禁刻,但到隋唐五代时期再度复兴,并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的字体演变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都可以通过石刻文字而得以保存下来。因此,石刻文字对于汉字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隋唐五代时期是汉字楷化定型的重要时期。当时社会上各种书写材质并用,其中以石刻数量最多、内容涉及最广、存留程度最好,也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用字的实际情况,清晰地展现出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但由于这一时期的石刻材料庞杂,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展开调查,真正从楷字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调研的工作显得相对薄弱。基于此,开展以石刻为载体的中古楷字发展的定量与定性调查研究,梳理楷字各个阶段的传承变异情况,是弥补楷字发展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隋唐五代石刻楷字作为调研对象,在比照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的基础上,全面地探讨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的传承与变异情况。为了克服该时期石刻文字资料繁多的困难,本文在魏晋南北朝石刻语料库的基础上,以构建隋唐五代石刻语料库作为调研平台,首次实现中古石刻文字材料的关联、对照,保证了资料分析的科学准确性。调查表明,相对于魏晋南北朝尚处楷书的发展阶段,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确然已经达到定型化或基本定型的发展水平。异体字层面上,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相比,隋唐五代石刻楷字已经基本完成定型过程,字形变化明显变少,异体现象呈下降趋势。整字层面上,隋唐五代石刻楷字是构形理据弱化的表意体系文字;义音组合是其最主要的构形方式;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相比,隋唐五代时期石刻楷字字形结构的定型程度已经较高;构件和笔画的变异是新增字形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义音组合造字是新造字产生的最主要方式;70%左右的新造字与《宋本玉篇》所存新造字相同,证明现存《宋本玉篇》中的绝大部分新造字来源于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实物用字。构件层面上,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相比,表义构件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构件形体和功能的变异程度有所下降;出现了一批具有断代标志的构件变异形体。笔画层面上,与魏晋南北朝石刻楷字相比,楷书的笔画类型已经完全定型,笔画系统也已经基本完善成熟。  本论文分为六章及附表。第一章概述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介绍石刻材料的整理和字表制作的过程和方法。第二章着眼于异体字,通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同质文字材料的对照,分类归纳异体字的主要类型,整理并考察该文字类型中异体字的传承与变异情况,更加直观地反映汉字楷化过程中字形的整体变异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对整字层面进行共时和历时调查,着重考察整字的概貌、传承与变异情况。主要从整字的构形模式和结构模式、传承字、新增字形和新造字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四章对构件系统进行共时和历时调查,结合构件形体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划分构件变异类型,总结石刻楷字构件形体和功能的传承与变异特点。同时,对一批具有断代坐标意义的构件变异形体进行总结。第五章对笔画系统展开调查,通过七种基本楷字笔画类型的共时和历时比较,总结笔画的传承、变异及发展情况。第六章总结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的整体特点,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对隋唐五代石刻楷字进行定位描述;分析该文字类型对后世楷书产生的影响;最后探讨其传承与变异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期刊
一、防虫网室的搭建种植菜心应选择白色、20目左右的防虫网作为覆盖材料。防虫网室一般为水泥钢架结构,采用3.33厘米镀锌钢管为立柱,立柱柱脚采用现浇水泥柱体,每个立柱之间
我们应建设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师资的考核制度,培养职业学校教师更广泛、更多元化的素质,拓宽职业学校师资来源渠道,改革分配制度,提高
在传统的电控系统中,通过断路器+接触器+过载继电器来实现对电动机的控制与保护.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对短路容量较大的线路,三大基础元件如果选择不当,经常发生接触器主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某台墙式燃烧锅炉严重高温腐蚀和低负荷运行飞灰可燃物含量高的问题,从旋流燃烧器的特点、燃烧器布置分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燃煤质量下降、炉内局部缺氧燃
期刊
我希望昂首阔步,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愿她今后也能成为世界电气业界的精品名牌.
从梁武帝到明太祖,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历代皇帝乐此不疲地亲注《老子》。在儒学立国的传统里,对道家的兴趣丝毫不见减退。然而自明中期以后风光不在,随之民风萎靡,几近圆
本文以苏轼被贬黄州为分水岭,把他的思想分为前后期,前期主要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期主要受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围绕苏轼人生中前后两个时期人生历程与个人心态的发展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