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高能饲料已成为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能饲料不仅能够促进鱼类的快速生长,还能保护环境或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蛋白质而言,脂肪是更为廉价的能源,且能节约饲料蛋白质。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够促进养殖鱼类生长,相反脂肪水平过高易使鱼类发生脂肪的异常或过度沉积,造成代谢紊乱,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引起死亡,还会增加鱼类食品的健康风险。究竟鱼类对脂肪的适应能力以及适应机制如何?目前还不清楚。因此,弄清鱼类对于高脂饲料的生理适应机制是实现鱼产品优质、健康生产的必由之路。为此,本试验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和7%的脂肪(鱼油+豆油),配置成两种等氮不等脂的试验饲料(低脂组、高脂组),研究高脂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性能、脂肪代谢、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进行肝脏转录组学分析,探讨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营养生理适应机制。1.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生理适应试验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高脂组大口黑鲈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低脂组(P<0.05),而饲料系数和摄食量显著低于低脂组(P<0.05)。试验组大口黑鲈的肝体比(VSI)、脏体比(HSI)和肝脏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组大口黑鲈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高于低脂组(P<0.05)。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组大口黑鲈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低脂组(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高脂组大口黑鲈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碱酯酰转移酶Ⅰ(CP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以及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均显著的高于低脂组(P<0.05)。由此可见,大口黑鲈能够有效利用一定水平的饲料脂肪,进而促进生长。同时,大口黑鲈能够通过调节摄食量来限制脂肪的摄取。此外,大口黑鲈还能通过加强脂肪的氧化分解以及脂肪向肝外的转运来适应饲料中高水平脂肪,避免脂肪异常或过量沉积。2.高脂饲料饲喂后大口黑鲈肝脏的转录组学分析用脂肪水平为1%和7%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8周后,提取低脂组、高脂组大口黑鲈肝脏的RNA后,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高通量测序。最终共得到187802442个clean reads、137977个Unigene,在7大公共数据库中成功注释了55259个Unigene,占总Unigene数目的40.04%。对低脂组和高脂组大口黑鲈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后发现,高脂组总共出现371个差异基因,其中155个上调表达基因,116个下调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被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脂肪酸代谢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交互作用,这些通路与脂肪代谢高度相关。用实施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后发现,RNA-seq的结果准确,数据可靠。该数据对于深入研究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