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重表征”的提出始于1982年John Stone对化学物质学习的研究,他将在三种水平上化学学习进一步完善为“三重表征”。国外对三重表征的研究较为系统、成熟,我国也逐步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中不断完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技能及能力的需求远超过对知识的需求,教育不再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倾向于各类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若将化学知识建立在化学思维的载体之上,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化学特有的模型,进一步理解化学这一学科的本质。三重表征思维作为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作为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收集整理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基于三重表征思维理论,以学生感觉较难的初中酸碱盐知识为难点突破,完成本论文研究。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梳理相关理论,明确“三重表征”的概念界定,在理论基础上构建“三重表征”思维形成的模型,为教学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现状调查。以海南省万宁市某中学初三毕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现状。结果表明三重表征思维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第四部分为教学实践。首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进,基于三重表征思维培养模型进行为期8周的课堂教学,并同步进行为期8周的三重表征思维训练,强化提升。实验结果及评价方式采用形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以保证评价手段的多样性、科学性及合理性。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论文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本论文的结论也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三重表征”思维培养的模型对初中酸碱盐知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改进为“三重表征”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对实验组同步进行课后干预,最终形成日常课堂所适用的“三重表征”思维培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