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班氏跳小蜂寄生特性的研究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严重威胁大田作物、观赏植物、果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生产的入侵性害虫,若该虫在我国暴发将造成近100亿的损失。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 solenopsis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对该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1)班氏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2)基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调控下,班氏跳小蜂对粉蚧的寄生效果;3)采用直流刺吸电位(DC-EPG)技术记录分析了被班氏跳小蜂寄生后的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4)采用喷雾法和浸药法研究了班氏跳小蜂对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其体内解毒酶的活性。这些研究为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班氏跳小蜂能寄生扶桑绵粉蚧的若虫至雌成虫,对粉蚧寄生率的高低顺序依次是雌成虫、3龄若虫、2龄若虫;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加,班氏跳小蜂的世代发育历期缩短。班氏跳小蜂对粉蚧的各个虫态的寄生率均高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发育历期均短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羽化出蜂数均少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2)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共存可影响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率。班氏跳小蜂单独寄生处理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比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单独寄生及两蜂共存处理的寄生率都要高;其中,两蜂共存处理中,不同的寄生顺序对2龄若虫的寄生率有显著差异。(3)EPG分析结果表明,被班氏跳小蜂寄生的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影响。被寄生后,粉蚧的非刺探性取食时间比未寄生粉蚧的时间明显延长;第一次刺探性取食时间、C波的次数、E1波的个数、叶肉细胞中尝试性取食的次数和时间,与未寄生粉蚧相应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非刺探性取食与刺探取食的个数、C波的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被寄生6d后,班氏跳小蜂寄生扶桑绵粉蚧在叶肉细胞尝试性取食的时间和次数与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寄生后的扶桑绵粉蚧对应的参数之间,差异极显著。粉蚧口针进入韧皮部取食(E1)的持续时间,在两种跳小蜂寄生粉蚧3d后差异显著,且班氏跳小蜂寄生的扶桑绵粉蚧明显要长于被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寄生的扶桑绵粉蚧。(4)采用喷雾法和浸叶法对班氏跳小蜂的毒力测定显示,毒死蜱喷药的LC50为2.595μg L-1,浸叶的LC50为0.112μg L-1;吡虫啉喷药的LC50为0.115mg L-1,浸叶的LC50为0.234mg L-1。毒死蜱对扶桑绵粉蚧体内的班氏跳小蜂杀伤力较吡虫啉强;两种药剂处理下僵蚧中羽化的班氏跳小蜂雄蜂和雌蜂的后足胫节长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的寄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毒死蜱对班氏跳小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达到76.4%;吡虫啉对班氏跳小蜂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率分别32.2%和85.3%。
其他文献
在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spectabil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s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生物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DsCPV对不同虫龄宿主的选择作用、在不同
以转Bt基因棉花国抗12(GK12)、新棉33B (XM33B)、SGK321以及其常规棉受体亲本泗棉3号(SM3)、33和石远321(SY321)为材料,研究了(1)取食转Bt基因棉花后烟粉虱体内保护酶和解毒
研究了环境与生物因子对烟蚜茧蜂(单主寄生蜂)、玉米螟赤眼蜂(卵寄生蜂)及螟虫长距茧蜂(多寄生蜂)子代性比影响以及昆虫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对寄生蜂性比分化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承担着漆画的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研究高级的漆画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希望本文能为我国的漆画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骨干队伍建设,推进全省数字文化馆发展,提高基层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019年3 月13 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吉林省文化
期刊
该文对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分离的16个CMV分离物,以两个CMV亚组的4个株系为对照,进行生物学性质、理化性质、血清学关系和分子生物学性质等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将
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除尽、米满、氟铃脲、抑太保、菜喜等药剂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分别为4.21mg/L(48h)、3.15mg/L(72h)、4.42mgL(72h)、9.4
报社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报纸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应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报业作为一种产业,则又属于经济范畴,应该把它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然而,在高度集
本文从种群分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和PAPD技术应用3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对棉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宏观的种群生态学与形态学及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棉蚜的形态特征、体色分化
黄褐油葫芦隶属于直翅目、蟋蟀科.蟋蟀是一类不完全变态昆虫,在中国从南到北广泛分布.蟋蟀除了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外,也是一类有用的药用昆虫、观赏娱乐昆虫及饲用、食用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