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从多维度层面对语篇进行研究,现代批评性语篇分析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进行交叉研究,旨在研究语篇中所蕴含的话语特征,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政治语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已然成为当代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研究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媒体关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中美媒体在报道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新闻语篇时所采取的不同语言策略,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新闻报道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对读者意识形态的操控。本论文的研究的语料选自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分别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作者从这两大媒体中的67篇相关报道中,随机分别抽取了7篇,共计14篇有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新闻报道。主要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分别对新闻报道的标题和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概念功能角度,就词汇选择和及物性进行了分析;从人际功能角度,就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分别进行了分析;从语篇功能角度,论文就互文性和主题选择展开了讨论。作者从三大元功能视角,讨论、分析了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语言特征,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在此次新闻报道中采取了不同的语篇结构,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以此来阐明各自的立场、态度和意识形态,就语言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主要差异概括如下:1)在词汇分类、主题词的选择和引用来源上,中美媒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首先,中方的《中国日报》更强调此次会议所设想的解决办法与措施,如在低碳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日报》的态度更积极,并努力倡导展开实际行动以减缓全球环境变化,同时也深刻表达出了对此次会议的更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而美方的《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倾向于客观的阐述此次会议的过程及发言内容,并侧重表达国内不同政党及利益集体对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及其签署的《巴黎协定》的分歧;2)在情态系统和互文性系统的语言结构上,两大媒体采用了不同的语言报道策略来阐明两国对气候变化的不同立场和态度。《中国日报》反复表明中国对气候变化抱以乐观的态度,并相信通过持续性的治理、维护、整治将会改善、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强调各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号召共同采取动,勇于承担我国的“排放大国”的治理使命和责任;《纽约时报》则一再强调其气候变化现状的严重性,对气候变化抱消极的态度,并质疑此次会议的有效性,报道更多的篇幅放在描述其现状以及它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更关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的物质过程,注重事件始末。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对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拓展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也证实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读者培养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阅读思维,提高对新闻媒体报道操控性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