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非能源外交是中印能源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源外交动因、能源外交模式、能源产业发展、能源运输安全和国际舆论环境5个方面。在动因方面,中国通过能源合作拉动对非经贸关系,印度则将联合国改革与能源问题挂钩。主要因为中国需要转移产能,加之中美关系和传统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能源合作有助于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对印度而言,能源合作能提升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加之非洲也推动联合国改革,双方有共同的政治诉求。能源外交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援助方面,中国对非援助的力度比印度大。主要因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趋于稳定,能将更多精力用于非洲地区。加之资金雄厚,中国能更顺利地实施对非援助项目,推动能源合作。但是,印度需要将大部分援助用于南亚及周边国家,加之经济实力有限,限制了对非洲资源国的援助。中印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在非洲地区的能源产业分布广泛,占据了上中下游较多份额,而印度局限于个别资源大国和上游产业,中下游产业局限于炼油项目。主要因为中国能源公司成功重组改革,实现产业一体化,加之中国能源公司受政府协调与扶持的力度大,增加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印度推进重组改革的进程缓慢,能源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较低。此外,经济自由主义使得能源投资多由企业独立完成,印度政府的协调作用较弱且效率低下。在能源运输安全方面,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受到较大的威胁。主要因为美国拉拢印度推行印太战略,使印度获得相对安全的海上环境,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此外,中国的海军力量还相对薄弱,能源枢纽马六甲海峡仍然由美国等其他国家控制。在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西方批评中国的声音较多,但对印度的指责较少。主要因为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在非洲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上升,威胁到自身的既有利益。但是,西方与印度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小,同时希望借助印度的力量遏制中国,因而对印度的指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