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的应用:尿液指纹分析和等电聚焦电泳不稳定性机制的再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化学反应界面(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MCRB)理论可以用于对两性电解质进行在线富集,已有的实验也证明,MCRB理论可以对高盐样品进行有效的物质富集,而不受其中高浓度盐分的影响,这对于众多生物样品如尿液等来说是十分适用的。另一方面,由MCRB理论推导出的判别式可以判断界面移动方向,为等电聚焦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理论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利用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理论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快速、高效、简便、经济和易于自动化的特点,进行了尿液指纹分析的研究。快速、灵敏的尿液指纹分析对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进行临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MCRB理论,以Gly-HCl作为样品缓冲液、Gly-NaOH作背景电解质的缓冲液,分别对缓冲液的pH值、浓度、工作电压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尿液指纹分析的灵敏度和数据的容量,与常规方法只能获得10个峰相比,MCRB方法大大改善了尿液指纹分析的灵敏度:观测到了超过90个的富集峰,达到了20倍以上的富集效果。表明MCRB介导的富集方法对尿液分析具有巨大潜在价值。另一方面,对大量文献材料中报道的有关等电聚焦中pH梯度不稳定性的实验(包括计算机模拟实验),采用MCRB理论衍生得到的判别式Rr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与实际的结果相对照。结果表明,在阴极漂移中,Rr均大于零,即阳极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大于阴极液中氢氧根离子的迁移数;而在阳极漂移中,Rr均小于零,即阴极液中氢氧根离子的迁移数大于阳极液中质子的迁移数。实验结果与MCRB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从而揭示出MCRB理论在揭示等电聚焦中pH梯度不稳定现象的动力学方面的正确性和价值。这一结果对提高等电聚焦电泳的稳定性意义重大,而等电聚焦正是双向电泳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选用硼砂作为缓冲液,以α-萘胺及NaBH3CN作为衍生化试剂,探索了采用场放大进样方法,用毛细管电泳对葡萄糖和果糖进行分离和富集的实验条件,最优的实验条件为60 mM,pH11.0硼砂缓冲液,1.0 psi压力进样90s,和常规方法相比,葡萄糖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0多倍,果糖提高了近60倍。
其他文献
载波干涉正交频分复用(Carrier Interferometry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I/OFDM)因其具有较好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性能和较低的峰值平均功
由于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BiSAR)具有收/发分置的特殊系统结构,通过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实现对接收机正前方区域的高分辨成像,从
α-法尼烯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α-法尼烯与昆虫的诱导性有关,是苹果蠹蛾幼虫与成虫的引诱剂;α-法尼烯含量与植物的冷害程度呈正相关;α-法尼烯是诱导虎皮病发生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再反感数学,而是欣然接受。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愉悦、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而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这样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有效地应对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在高中这个学习任务极其繁重的学习阶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承载的流量由单一数据流量逐渐向高带宽、高实时性的多媒体业务转移,以音频/视频为主的实时数据已成为网络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IP网络是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信息的简单快速交换和传输成为可能。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人们可以将数字信息传达到世界各地。然而,数字信息的便利带来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在没有得到数
目的 探讨健康自我管理干预模式在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及成效,为社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参加海宁市慢病自我管理小组试点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规
中国广播电视直播星“村村通”项目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广播电视接收不方便,有线电视覆盖难而成立的惠民项目。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免费向村民发放直播星接收机,使得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以其具有的优良特性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制备生物医学器材,但是其本身含有的镍元素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细胞毒性及炎症反应。另外,合金表面的正电性及高自由能也容
1970年2月生于山东淄博。199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中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