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冠心病(CHD)近50年来正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因冠心病而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它冠状动脉灌注不良综合征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近来提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概念,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一组病症,约占所有CHD患者的5096以上。这类病人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发病突然且病情急骤,猝死风险高。如何事先评估风险并提前进行干预治疗,从而降低冠心病的致死、致残率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难点及热点。脂联素(APN)是最近十几年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胶原样蛋白,已有资料显示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多项其它炎症指标,判断APN能否对SAP与UAP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并为冠心病心绞痛预后判断提供一个可能的参考指标,且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脂联素基因的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宁波地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与它们的关系。
方法:
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将CHD患者分为SAP组与UAP组,同期相匹配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病例的性别、血脂、体重指数(BMI)及男性吸烟史等相关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脂联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克劳斯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g),化学发光法测定肌钙蛋白-Ⅰ(cTNI)。PCR-RFLP法检测脂联素基因的SNP+45和SNP+276多态性,根据多态性结果将病人脂联素基因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两型心绞痛的关系。
结果:
三组间BMI、性别构成比、男性吸烟史无显著差异。UAP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6.24±2.47)vs(9.81±3.41)vs(11.87±3.10)mg/L,P<0.01],SAP组与对照组亦有显著差异[(9.81±3.41)vs(11.87±3.10)mg/L,P<0.05],UAP组CRP、Fg与SAP组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30±4.98)vs(6.08±3.08)vs(5.35±1.87)mg/L,P<0.05]和[(477.80±95.50)vs(405.14±116.17)vs(378.83±79.46)mg/dL,P<0.05];然而sICAM-1、cTNI在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305.27±68.28)vs(232.14±52.42)vs(153.29±39.92)ng/mL,P<0.05]和[(1.36±2.54)vs(0.57±1.13)vs(0.12±0.22)n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P组中APN与CRP、sICAM-1、TG和TC均存在相关性;而SAP组中APN仅与sICAM-1和TG存在相关性。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TG、sICAM-1是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多态性结果,检测对象的脂联素基因型可分为三型,分别为野生型,突变纯合子和突变杂合子,而两种SNPs在三组间不管是基因型还是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浆中脂联素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而两组不同类型心绞痛脂联素浓度办有差异。三组间其它炎症指标不同程度异常,它们与脂联素之间还可能存在某种相互关系。高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心绞痛可能起一定保护作用;低脂联素水平可能较好预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未来可能通过体内给予脂联素来阻止冠心病恶化,并在一定程度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宁波地区人群脂联素两种SNPs在三组间的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且与脂联素浓度可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