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地在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强制的、简单的手法对待情况各异的村庄,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整治的原则。本文从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出发,确定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调整类型。
研究成果如下:
(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等级规模和职能结构依其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存在空间分异。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庄发展基础的不同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形态和变化趋势。
(2)农村居民点布局基础条件评价等级,反映了村庄的外部整体属性与其职能的匹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二产主导的村庄条件依次好于一产、三产。
(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采取分区域分类调整模式。中部新城综合发展区的农村居民点发展方向定位为:城市化,乡村式农、居混合型社区;西部工业及高速沿线发展区的农村居民点发展方向定位为:工业主导村,文化产业特色村和高档旅游度假区村庄;北部休闲旅游林果业发展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方向定位为:观光采摘休闲农业村,畜禽养殖村和民俗旅游村。综合布局基础条件和内部用地水平,最终确定布局优化调整类型共九种:城市化、社区化、积极发展、内部挖潜控制、内部建设改造、小村归并、自然衰退、特色保护和异地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