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演变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邛崃市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市边缘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产生巨变,为进一步改变传统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分布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等现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与优化研究成为农村土地管理规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分析为基础,探测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并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居民点优化研究中,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首先,结合变异系数法与泰森多边形分析邛崃市1995年至2015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演变特征,并利用景观指数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以得到邛崃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基于时空演变特征,结合缓冲区研究与景观指数研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识别镇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所起影响力大小;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主导因素,对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体系优化与优化模式研究,提出邛崃市农村居民点的优化路径。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规模演变特征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增速加快,仅少量乡镇出现规模略有减少现象。但农村居民点规模离散程度较大,且离散程度趋于加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低是目前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从空间分布演变特征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较分散、均匀,有集聚趋势,且集聚进程加快。集聚程度与集聚趋势明显受行政区划分、地形地貌、海拔坡度、河流道路等影响。根据空间集聚潜力与未来发展模式分析,空间分布较均匀,集聚度差的乡镇可适当加快其农村居民点集聚进程,而空间分布较不均匀,局部集聚的乡镇可适当放慢其农村居民点集聚进程。  (3)从演变主导因素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演变、规模差异、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不同,但总体倾向于社会经济要素。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演变主要受到主干道路密度与第一产业值等因素影响,其驱动类型可归类为“经济与交通驱动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主要受平均海拔、水域密度、粮食产量等影响,其影响类型归类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影响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深受各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距城镇距离、主干道路密度、第一产业值影响力最大,其影响类型归类为“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型”。  (4)从优化模式来看,大部分邛崃市农村居民点适宜优化,可采取“就地城市化模式”、“中心集聚模式”、“迁并新村模式”、“沿道路集聚模式”、“内部整合提升模式”五种优化模式。根据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自然、经济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与要素筛选,可确定距中心城镇距离较近范围内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就地城市化模式”;在距主干道路距离较近范围内的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沿道路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且经济条件较优的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中心集聚模式”;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距河流较远等自然限制因子较多地区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迁并新村模式”;其余农村居民点则均适宜“内部整合提升模式”。
其他文献
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用地的稀缺性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用地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农业利润低下而导致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土地经营行为,造成了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的严重后果。耕地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我国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应从产量安全逐步转向能力安全。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城市在生态环境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城市面积的扩大,一些负面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大大下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职业经理人群体在我国逐渐形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我国出现职业经理人已有10年了,但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短缺已成为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并被企业聘为掌管企业经营管理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网络技术开始在煤矿得到普及并且应用,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矿中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有效提高了煤矿的信息化水平。本文介绍了煤矿安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