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市边缘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产生巨变,为进一步改变传统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分布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等现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与优化研究成为农村土地管理规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分析为基础,探测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并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居民点优化研究中,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首先,结合变异系数法与泰森多边形分析邛崃市1995年至2015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演变特征,并利用景观指数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以得到邛崃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基于时空演变特征,结合缓冲区研究与景观指数研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识别镇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所起影响力大小;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主导因素,对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体系优化与优化模式研究,提出邛崃市农村居民点的优化路径。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规模演变特征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增速加快,仅少量乡镇出现规模略有减少现象。但农村居民点规模离散程度较大,且离散程度趋于加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低是目前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从空间分布演变特征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较分散、均匀,有集聚趋势,且集聚进程加快。集聚程度与集聚趋势明显受行政区划分、地形地貌、海拔坡度、河流道路等影响。根据空间集聚潜力与未来发展模式分析,空间分布较均匀,集聚度差的乡镇可适当加快其农村居民点集聚进程,而空间分布较不均匀,局部集聚的乡镇可适当放慢其农村居民点集聚进程。 (3)从演变主导因素来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演变、规模差异、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不同,但总体倾向于社会经济要素。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演变主要受到主干道路密度与第一产业值等因素影响,其驱动类型可归类为“经济与交通驱动型”。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主要受平均海拔、水域密度、粮食产量等影响,其影响类型归类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影响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深受各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距城镇距离、主干道路密度、第一产业值影响力最大,其影响类型归类为“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型”。 (4)从优化模式来看,大部分邛崃市农村居民点适宜优化,可采取“就地城市化模式”、“中心集聚模式”、“迁并新村模式”、“沿道路集聚模式”、“内部整合提升模式”五种优化模式。根据邛崃市农村居民点自然、经济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与要素筛选,可确定距中心城镇距离较近范围内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就地城市化模式”;在距主干道路距离较近范围内的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沿道路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且经济条件较优的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中心集聚模式”;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距河流较远等自然限制因子较多地区剩余农村居民点适宜采取“迁并新村模式”;其余农村居民点则均适宜“内部整合提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