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较好光物理性质的新型9,10-二芳基蒽型AIE化合物AntCz,探索了其可能的AIE机理。并以9,10-二芳基蒽型AIE分子为基础,制备了两种负载AIE分子的纳米粒子。我们又进一步纳米粒子在细胞成像和BSA标记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采用Ullmann反应和Wittig-Honor反应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9,10-二芳基蒽型化合物AntCz,化合物以蒽为核,以三苯胺为内层单元,以3,6-叔丁基咔唑为端基。测定了AntCz的固体荧光性质,其固体发橙黄色荧光,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601 nm。研究了AntCz在水/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性质,在纯THF中其量子产率为0.08,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其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也随之增大,量子产率最大时达到0.41,因而化合物AntCz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性质。研究了AntCz在不同含量的DMF/甘油中的荧光性质,甘油含量增大,其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大,在甘油含量为60%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为纯DMF溶液中荧光强度的17倍。我们推测分子内旋受阻是造成AIE现象的主要机理。研究了AntCz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致变色效应,通过Bakhshiev方程和Kawski-Chamma-Viallet方程基态计算出其偶极矩μg和激发态偶极矩μe分别为2.66和9.95 D。此外还测定了4-{二[4-(3,6-二叔丁基-咔唑)苯基]氨基}苯甲醛BCPA的固体荧光光谱和其在水/四氢呋喃中的AIE性质。2.制备了负载9,10-二芳基蒽聚集诱导荧光分子AntCz, AnCz,4Py-PAA,2Py-PAA的BSA纳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其中,四种BSA纳米粒子的具有较好的光物理性质,平均粒径为150 nm,纳米粒子粒径分布均一,亲水性好。将其与宫颈癌细胞(HeLa)共同培养,其毒性较低,在正置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被染色后发亮绿色荧光。二氧化硅(silica)纳米粒子表面由氨基修饰。纳米粒子尺寸较小,平均粒径在30 nln,粒径分布均一,亲水性好。负载9,10-二芳基蒽聚集诱导荧光分子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氨基通过与戊二醛一端的醛基发生Shiff碱反应,另一端醛基不作修饰。在pH为7.4的生理条件下,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通过醛基与牛血清蛋白实现标记作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赋予了BSA新的荧光性质。牛血清蛋白的本体荧光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根据Stern-Volmer方程算得Ksv值为3.41×105。圆二色谱中牛血清蛋白的双负峰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由CDSSTR软件算得α-螺旋从最高的66%减少到最低的25%,说明牛血清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牛血清蛋白成功实现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