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Actinidia)是重要的水果类型之一,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近年来,溃疡病普发,且危害重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培育抗(耐)品种是遏制溃疡病严重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抗(耐)病材料的获得是培育抗(耐)病品种的基础。我国是猕猴桃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野生资源丰富,为猕猴桃抗(耐)溃疡病材料的筛选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迄今报道的抗(耐)溃疡病猕猴桃材料较少,且对抗病材料与主栽类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也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离体侵染评价多份野生猕猴桃材料对溃疡病的耐受能力,筛选出抗(耐)病基因型;其次,结合细胞遗传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主要猕猴桃类型,特别是抗(耐)病类型与主栽类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病材料的筛选以枝条为材料,离体接种病原菌(Psa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对来自9个种的28份猕猴桃进行侵染。结果表明:不同猕猴桃材料对溃疡病的抗(耐)性不同;其中3个材料表现高抗:毛花猕猴桃-1(A.eriantha)、毛花猕猴桃-3和‘魁绿’软枣猕猴桃(A.argute);6个材料表现抗病:毛花猕猴桃-4、京梨猕猴桃-2(A.callosa)、葛枣猕猴桃(A.polygama)、未知-1、毛花猕猴桃-2和‘海佳’软枣猕猴桃。综合表明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的抗性较强。2、主要猕猴桃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1)对来自星毛组、斑果组和净果组的6份材料包括:‘红阳’猕猴桃(A.chinensis,星毛组)、美味猕猴桃(A.chinensis var.deliciosa,星毛组)、毛花猕猴桃(A.eriantha,星毛组)、绿色小金点(斑果组)、红色1号(A.argute,净果组)和红色2号(A.argute,净果组)进行染色体计数,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58、174、58、58、116和116条,分别为2x、6x、2x、2x、4x和4x;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与染色体倍数相同,分别有2、6、2、2、4和4个位点。上述结果显示,猕猴桃属植物倍性多样,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相对稳定。(2)ITS1-5.8S-ITS2序列和5S rDNA非转录区(N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ITS1和ITS2的核酸碱基长度相同,其序列碱基的变异主要来源于颠换和转换;根据ITS1-5.8S-ITS2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生树,可将6种猕猴桃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红阳’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第二组为毛花猕猴桃和绿色小金点;第三组是红色1号和红色2号,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ITS1-5.8S-ITS2序列相似性更大。NTS序列(5S rDNA)存在大量的碱基差异,聚类结果与前述ITS1-5.8S-ITS2序列聚类结果相近,仅毛花猕猴桃的聚类结果与前述不同,其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相似性更高。由此可见,毛花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而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远;绿色小金点介于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之间。(3)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则显示,当遗传距离为0.49时,可将6份猕猴桃分为三类:2个软枣猕猴桃(红色1号与红色2号)材料最先被聚为第一类,继而‘红阳’与美味猕猴桃被聚为第二类,最后绿色小金点与毛花猕猴桃聚为第三类;其中第一类和第三类相似系数更高,第二类与第一类的相似系数比第二类与第三类的相似系数更低。综上可知: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对溃疡病耐受能力较强。猕猴桃属植物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较稳定,与染色体倍数相同;ITS1-5.8S-ITS2序列、NTS序列(5S rDNA)和SSR标记结果均支持美味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类型,毛花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远;此外,毛花猕猴桃可能与斑果组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斑果组可能属于中华猕猴桃与软枣猕猴桃的中间类型。由此,我们推测:与主栽品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杂交,毛花猕猴桃比软枣猕猴桃具有更高的亲和性。本研究为猕猴桃抗(耐)溃疡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制新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