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跨门类的学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正如学者们所公认的,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译者是翻译审美主体,在整个翻译艺术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中枢地位。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时常视之为“仆人”或“匠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然而,目前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译者能力、修养、品格的讨论,而对于译者的审美主体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翻译美学审美主体这一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三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试从译者审美主体性的目的性、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入手,揭示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审美心理机制的作用下,是如何通过其审美前结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的展现,来实现对原文的审美把握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再现。本文试图揭示译者审美主体性对译文质量高低的核心作用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并回顾译学的美学渊源。第二章论述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机制,指出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大大有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第三章论述译者的审美主体性,指出译者审美主体性有三个特征:目的性、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第四章主要论述译者审美主体性的作用在《苔丝》中译本中的体现:译者的目的性,即对原文的审美把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再现;译者的受动性,即既要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解码,又要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进行再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能力。在翻译的方寸之地,译者常常感到举步维艰,但只要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仍有出奇制胜的余地。通过对译者审美主体性的分析,阐述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的意义,本文最后得出结论:第一,译者审美主体性的介入,对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体现了译者的风格和策略。第二,由于译者的审美前结构和翻译审美理想不同,其对原文的审美把握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再现也会不同。第三,时代需要提高译者的审美主体意识,使文学翻译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