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几种主要的隐喻观,成为当代隐喻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该论文介绍了五种隐喻研究理论:比较理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认知整合理论。作者指出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是该论文的理论基础,并对其主要特点、分类、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详细介绍。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Mt’^/^oar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字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标志着现代认知隐喻观的开始。概念隐喻理论也遝渐发展和丰富起来。学者们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演讲话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旨在说明隐喻的特点功能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纵观该类所有概念隐喻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多是政治演讲话语,很少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非政治性演讲。所以作者推断以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内容为语料,对演讲屮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会有其独特之处。论文以该假设为基础,以"Top Ten Commencement Speeches in AmericanU"niversitie’s^美国十大校园毕业典礼演讲")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对语料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进一歩探讨其功能。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一:第:该I吾料中最主要存在三种概念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和光隐喻。此外,还出现了吋间隐喻、游戏隐喻和人类隐喻等其他隐喻。第二:该概念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有激励作用、"桥梁"作用、评价功能和构建语篇连贯的功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更大的范围内认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而且证明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非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使用不同于之前的政治隐喻:他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激励大学毕业生,鼓励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争相把自己的某种政治观点强加给他们获得其支持。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演讲课程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