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体重指数和头高15°倾斜位吸氧去氮对患者耐受缺氧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21~63岁,心肺功能良好,无特殊异常疾病的全麻插管病人62例。先根据体重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 <23㎏/㎡) 17例、超重组(23≤BMI< 25㎏/㎡ ) 13例、1°肥胖组(25≤BMI< 30kg/㎡) 15例和2°肥胖组(BMI≥30 kg/m2) 17例4个组。再将其随机分为平卧位组(30例)和头高15°倾斜位组(32例)。常规静脉麻醉诱导,诱导期间以10L/min的氧流量充分吸氧去氮4分钟,诱导结束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完毕后继续脱氧观察,待脉搏氧饱和度(SPO2)降至90%时,接入麻醉机呼吸回路行控制呼吸。记录下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麻醉诱导末~SPO2下降至90%时刻的窒息缺氧时间),并分别在入室初、吸氧去氮后和SPO2降至90%时三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体重指数不同,其患者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DSP-Desaturation Safety Period)明显不同,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逐渐缩短。4个研究组患者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分别是546.47±75.20 s(正常体重组)、465.77±32.20s(超重组)、355.13±44.36s(1°肥胖组)、227.53±34.23s(2°肥胖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头高15°倾斜位与平卧位吸氧去氮相比,能有效的延长患者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约70秒,其耐受窒息缺氧安全时限分别是359.33s±124.42s (平卧位组)和430.00s±136.63s(头高15°倾斜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指数不同,患者耐受缺氧的潜能明显不同,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其耐受缺氧的时间逐渐缩短;头高15°倾斜位与平卧位吸氧去氮相比,能有效延长患者耐受缺氧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