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电刺激诱发前庭电位监测庆大霉素内耳毒性 鼓室注入庆大霉素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缺少统一的停药指标,我们利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前庭诱发电位(VsEPs)监测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寻找临床用药的安全界。将40只杂色豚鼠,随机分成4纽。a:10只豚鼠,连续肌肉注射庆大霉素60mg/kg/日;b:10只豚鼠,肌注生理盐水0.5ml/日作为a组对照;c:10只豚鼠,连续鼓室内滴注庆大霉素5mg/0.1ml/日:d:10只豚鼠,鼓室内滴注生理盐水0.1ml/目作为c组对照。用药前后连续监测ABR及VsEPs,待有明显变化时,将动物全麻处死取听泡,火棉胶包理切片。结果 肌注组10只动物21天时,VsEPs消失,ABR阈值升高,随机处死5只动物,病理检查见壶腹嵴毛细胞破坏,耳蜗外毛细胞受损。与鼓室滴注10只动物5天时的电生理及病理结果一致。肌注组剩下的5只动物40天时,ABR消失,病理结果耳蜗柯替氏器明显损害,与鼓室组剩下的5只动物10天的电生理及病理结果一致。所有对照组用药前后的电生理及病理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VsEPs和ABR一样,可以用于庆大霉素耳毒性监测,其电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一致,VsEPs完全消失早于ABR完全消失,这一时间间隔有可能成为临床用药的安全界。 实验二:醛固酮诱发豚鼠双耳膜迷路积水的实验研究 梅尼埃病的典型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许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Kimura的方法,建立豚鼠单耳膜迷路积水模型。但是,膜迷路积水形成的机制,用单纯机械堵塞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用醛固酮诱发豚鼠双耳膜迷路积水,进一步探讨膜迷路积水的机制。选用26只杂色豚鼠,无眼震,无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将动物随机分成三组,a:10只豚鼠一侧耳用Kumire的方法建立膜迷路积水模型,对侧耳作为对照。一个月时随机选5只动物心脏取血进行电解质分析后,处死取听泡、甲醛固定、火棉胶包埋切片、光镜观察耳蜗病理变化。取肾上腺,石蜡包埋,观察病理变化。剩下5只两个月时处死观察内耳、肾上腺的病理变化。 b:10只豚鼠腹腔注射醛固酮0.1mg/0.1kg/日。5只动物1月时心脏取血进行电解质分析后,处死取听泡、肾上腺,观察内耳、肾上腺的病理变化。剩下5只2月时取血进行电解质分析,观察耳蜗、肾上腺的病理变化。c:6只豚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日,作为b组的对照。结果 手术组1月后皆出现单耳中、重度膜迷路积水。2月时的结果同1月。醛固酮组1月时皆出现双耳轻度膜迷路积水,2月时皆出现双耳中、重度膜迷路积水。对照组双耳皆无积水表现。血液电解质为手术组钾:7.982±0.8597mmol/L钙:2.932±0.1277mmol/L钠:143.05±4.0108mmol/L氯:108.468±5.388mmol/L;醛固酮组钾:4.538±0.618钙:2.219±0.4287钠:150.635±3.6569氯:1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