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离子色谱(IC)测定方法,调查分析安徽省16个地市48家主要水厂水源与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监测合肥市6家水厂水源与饮用水中高氯酸盐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布特征,并比较末梢水于供水管网近段、中段、远段的含量变化,初步评估安徽省水源与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污染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期望为制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标准限值和标准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1)参考国内外关于高氯酸盐离子色谱测定方法,通过试验建立满足检测水中高氯酸盐含量的离子色谱法(2)于2016年6-7月采集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48家主要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共144份水样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分析安徽省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特征,采用t检验分析以地下水为水源水地区和以地表水为水源水地区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关系;于2016年11月和2017年8月分别采集枯水期、丰水期的合肥市六家主要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共60份水样,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水期合肥市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分布特征(3)根据水样检测结果,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初步评价高氯酸盐通过饮用水途径对人群引起的健康风险。结果:(1)研究建立了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离子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在2.0μg/L-50.0μ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5,加标回收率为96.7%~104.8%,RSD为1.5%~5.0%,检出限为0.52μg/L(2)安徽省16个地级市48家主要水厂水源与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检出率分别91.67%和86.46%,总检出率为88.19%,各地水厂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中高氯酸盐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LOD,未检出)~14.70μg/L、nd~14.21μg/L、nd~12.50μg/L,均值分别为7.33μg/L、5.88μg/L、4.65μg/L(3)安徽省各地水厂高氯酸盐含量分布呈现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趋势。各地水厂的水源水来源不同,主要为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水源类型,以地下水为水源水的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高氯酸盐的含量范围为nd~13.21μg/L、nd-8.90μg/L、nd-8.70μg/L,高氯酸盐含量(X±SD)(ug/L)分别为6.88±4.57、4.64±2.72、4.03±2.87;以地表水为水源水的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含量为nd~14.70μg/L、nd-14.21μg/L、nd-12.50μg/L,高氯酸盐含量(X±SD)(ug/L)分别为7.43±4.80、6.16±4.47、4.79±3.89。以地下水为水源水的地区,亳州市三家水厂水源水中高氯酸盐含量超过11μg/L,饮用水超过5μg/L,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市;以地表水为水源水的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四地区水厂水源与饮用水高氯酸盐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水源水高氯酸盐含量都超过13μg/L,饮用水超过9μg/L(4)合肥市六个主要水厂枯水期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中高氯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4.09-11.60 ug/L、2.09-8.65 ug/L、nd-5.80 ug/L,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近、中、远)中高氯酸盐含量(X±SD)(ug/L)分别为6.72±2.59、4.74±2.18、3.93±1.32、2.76±1.08、1.31±1.23,总检出率为93.3%;丰水期高氯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2.60-8.63 ug/L、1.40-6.27 ug/L、nd-4.75 ug/L,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近、中、远)中高氯酸盐含量(X±SD)(ug/L)分别为4.95±2.13、3.39±1.67、2.61±1.33、1.75±1.53、0.81±0.93,总检出率为83.3%。由此可见高氯酸盐浓度呈枯水期>丰水期(5)所有检测结果均未超过US EPA提出的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安全浓度限值15μg/L,但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四市水源水中高氯酸盐含量都已接近15μg/L,安徽省各地市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中高氯酸盐非致癌风险指数在0-1.05之间,部分地区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非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但安徽省各地主要水厂末梢水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小于1,长期饮用不会对人群造成健康危害。结论:(1)安徽省各地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都有不同程度的高氯酸盐污染,整体呈现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趋势,但检出浓度均未超过US EPA提出的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安全浓度限值15μg/L(2)安徽北部城市多是以地下水为水源,而安徽南部主要以地表水为水源水,数据呈现以地下水为水源水的地区水源水和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均值低于以地表水为水源水的地区。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亳州市水源和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含量明显比其他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地市高,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四市水厂水源水与饮用水高氯酸盐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且水源水高氯酸盐含量接近限值15 ug/L,应该引起重视(3)合肥市六个主要水厂呈现高氯酸盐含量分布特征是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枯水期含量高于丰水期,末梢水经过管道运输后高氯酸盐含量降低,且末梢水随着管道运输距离的增加,高氯酸盐含量整体递减(4)初步评价安徽省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的水平,不会对人群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但也应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