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作为校本教研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则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三种基本力量。教师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之一,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改进校本教研效果、营造和谐教研文化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教师同伴互助的重要价值,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同伴互助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教师的同伴互助意识不强烈,互助内容单一,互助过程形式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研究者进行本研究的源动力。本研究以群体动力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和教师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维度为教师同伴互助认识、教师同伴互助素养、教师同伴互助行为、教师同伴互助效果以及教师同伴互助保障。并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地区的518名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同时以20名教师为访谈对象,对小学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教师的同伴互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教师同伴互助认识不全面;教师同伴互助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同伴互助对象、内容和形式存在局限性;教师同伴互助效果不显著;教师同伴互助缺乏必要保障。针对上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忽视同伴互助,缺乏深入理解和研究;教师竞争现象明显,缺乏互助技能相关训练;科际化教研组织形式明显,互助行为缺乏自主性;受“自上而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影响,互助效果不显著;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发展性教师评价缺失。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厘清内涵、提高认识;提升素质、强化技能;拓展范围、扩充内容、丰富形式;优化过程、变革管理;构建文化、减轻负担、实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