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劳力,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是比较低下的,农民获利艰难。导致农民没有经济实力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根本无法更新生产资料,这样就形成贫困和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为解决农民贫困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矛盾,就需要政府借助金融机构这个媒介从外部注入资金,提高农民生产条件,帮助农民致富,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助。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等都呈现明显区域差异,因而各个地区的金融支农水平必将会呈现区域差异。只有清楚了解中国金融支农水平区域差异,和影响支农水平的因素,政府才能制定相关政策,缓解金融支农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借鉴相关农村金融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支农水平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其次,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C.V系数和σ系数度量我国28个省1978-2010年金融支农水平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又运用泰尔分解系数计算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及组内组间金融支农水平区域差异。随后,基于2006-2010年28个地区财政支农水平、金融密度、金融规模、农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面板数据,运用截面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截面加权回归和面板的残差单位根检验,得出这五个指标对于区域金融支农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最后,对金融支农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为缩小区域金融支农差异提供部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