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引起老年男性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有药物、手术等方式,其中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是手术治疗中最有效且最经典的方式之一。然而,术后常常出现的尿急、尿频及急迫性尿失禁等膀胱过度活动(OAB)症状是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目前有研究证实膀胱过度活动症是由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所致,而膀胱逼尿肌的活动主要是由分布在膀胱逼尿肌细胞的 M 受体所介导的,从而阻断膀胱逼尿肌上 M 受体可缓解OAB症状。所以M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索利那新)为预防及治疗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现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目的: 探讨 M 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索利那新)在预防及治疗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 90例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随机分为 3组,每组 30例。A组给予 M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自术后第 1天至术后第 30天给药,B组给予耻骨上膀胱区热敷物理治疗(温水毛巾 50℃左右),C 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留置尿管 7 天内膀胱痉挛次数及单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指标的差异,以及拔出导尿管后第 1天、第 30天内平均每日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痉挛次数、最大尿流(Qmax)、残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QOL)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 1 )术前三组各种评分、Qmax、PVR 之间数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天内膀胱痉挛次数及单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上A组低于B、C两组,且A组和B组、A组和C组之间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之间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天的各项评分均有所降低,Qmax 均有所升高,但是三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在术后留置尿管 7 天内,膀胱痉挛次数及单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低于 B、C 组,组间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第 1 天三组之间的排尿次数及最大尿流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除尿管后第 1天及 30天内的每日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痉挛次数、QOL 评分、IPSS 评分、OABSS 评分均低于 B、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之间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在拔除导尿管第 30 天的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在拔除导尿管第 30 天的残余尿量高于 B、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A组的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急性尿潴留等)发生率为 7%,且均可耐受及自行缓解,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天的各项评分均有所降低,Qmax 均有所升高,但是三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在术后留置尿管 7 天内,膀胱痉挛次数及单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低于 B、C 组,组间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第 1 天三组之间的排尿次数及最大尿流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除尿管后第 1天及 30天内的每日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痉挛次数、QOL 评分、IPSS 评分、OABSS 评分均低于 B、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之间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在拔除导尿管第 30 天的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在拔除导尿管第 30 天的残余尿量高于 B、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A组的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急性尿潴留等)发生率为 7%,且均可耐受及自行缓解,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结论: M 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索利那新)在预防及治疗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明确,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推荐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