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北京市社科联项目和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为依托,对北京市内(城八区)及青岛市内交通公示语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对翻译质量进行如实描述及评价。本报告的步骤主要包括调研前期准备的说明、调研过程及方法的描述(主要包括实地调研法、资料汇集法、案例研究法)、材料汇集及案例分析等,再将搜集到的交通公示语分为信息性公示语、警示性公示语、“请”示性公示语和禁止性公示语,随后分析这些交通公示语的中文选词特点。根据分析材料,将交通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归结为误译、漏译和译文不统一,指出出现误译的原因在于中英文的用词习惯、中式英语频现以及文化差异。据此本报告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即:(1)信息性公示语中的专有地名可参照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进行翻译,采用“汉语拼音+Station/Stop"的译法,或采用约定俗成的译文;(2)其他信息性公示语可根据交通公示语出现的具体场所和内容含义,灵活选用反译法、借用法、省译法、意译法、交际翻译法等;(3)“请”示性公示语多根据用语习惯采用固定的句式结构;(4)禁止性公示语可采用图文翻译法及固定句式结构;(5)警示性公示语的翻译策略有仿译法、紧急Emergency+Noun、敬告Notice等。最后,本翻译实践报告针对调研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本次实践项目丰富了交通公示语翻译研究内容,且本报告提出的某些交通公示语的翻译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