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的审美意识转向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198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为典型特征的微技术逐渐进入现代大众日常生活。在“微时代”的浪潮中,微技术以其便捷性、高效性与互动性引领着当下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的转变。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之一,是透视社会文化转型与文学思潮变化的窗口。文学作为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样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社会审美意识的转向与文学功能价值的转变。故本文从审美意识转向与对微信文学的探究中,理清“微时代”的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具体变化。论文共分为三章:论文第一章从“微时代”产生的起源之初分析,历史时代的进化与更替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微时代”的产生与发展与消费文化的勃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微媒介被受众欢迎是“微时代”发展的外在推力,那么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便是内在推力。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与时俱进,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盛行则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趋于模糊,雅俗文化不再是界限显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向凸显。“微时代”下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变,业已形成了当下时代典型的文化特征,文化生产方式带有了微技术的印记,文化生产的平民化与草根性特质不同于往,信息的碎微化构成了当下时代文化的基本形态。论文的第二章将审美意识的转向作为文章的主线,将审美意识置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视域下探析“微时代”的审美表现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人们的感性审美体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感性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审美维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不断拓宽,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是在“微时代”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碎片的组合中得以完成,而社会生活碎片以其小而碎的形态,放大了日常生活最真实的感性审美体验,个性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完美彰显,文化带有了强烈的自由化、个性化特征,但互联网的即时性与交互性却将个性化的复制成为可能,导致文化的主体性意义丧失严重。论文的第三章将微信文学作为研究内容,鉴于微信文学的兴起时间较短,从其具体界定着手,厘清微信文学的主要类型。微信文学写作的私人化特征、自由性、即时化的个性表达与意义的微化,将微信文学深深地带有着“微时代”的典型印记。而时代的变化,文学的功能必然带有一定的转变。可以说,微信的技术设置为微信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注入了强烈的技术性与科学化特征。
其他文献
探索估算贵州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促进对农业的认识及其科学发展;根据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理论、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等分析贵州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并作实证计算,初步得出贵州农
把教学内容整理成内部语言,再发送为言语者的言语行为与结果,这个过程即是思维的“言语化”过程。显然,这是一种思维的外化过程。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学思维的独特品性。
针对已有遥感影像模拟方法难以在影像光谱维上扩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物波谱学习的遥感影像波段模拟方法.以地物波谱库作为先验知识,通过支持向量机拟合地物在不同观测波段范围内反射率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而在多光谱遥感影像已有波段的基础上模拟一个新的波段影像.通过模拟TM红波段影像的实验,证明本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真实的光谱影像,其模拟结果可靠.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模拟IRS真彩色影像,验证了本方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继而带动力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在现代土建工程中,采用桩基础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筑项目的稳定性,因此该技术
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照,也是历史传承的文化主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性。微信作为当今社会发展最迅速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社交手段,必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土壤和肥料是影响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土壤、肥料,以及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出加强土壤肥料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商家纷纷采取商场促销活动的形式来开拓市场。本文通过对商场促销活动的简要介绍,阐述商场促销活动中的应用数学。
铸铁机滚轮是冶金行业铁锭生产中的主要易损件。因为工作环境恶劣,常规的润滑措施难以起到效果,导致运行过程中磨损较快,显著增加了维护费用。我们在生产及应用中经过多年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