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十分强调和重视道德教育的。然而,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目标不相一致。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成才和做人对国家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已身处信息时代,不可避免地与各种媒介朝夕相处,他们的思想意识、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必然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作者认为,必须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和道德认知水平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才可能有的放矢,提出有利于扭转当前德育实效低下局面的建议。本研究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及港台地区通用的问卷调查法对贺州市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侧重于电子媒介),并采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两难法、以故事的方式测试了贺州市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对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国际通用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做统计处理。采取了频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鉴于调查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但仍能得到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对贺州市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是,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而且少数学生的媒介素养偏低,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处在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低水平上,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结果还表明,学校和家庭都没能很好地承担起媒介指导的责任。为使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的道德认知避免因不正确使用、接触媒介受到不良影响,就必须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考察: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和道德认知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认知的内容及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的第二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出中学教师应关注信息时代大众媒介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认为通过对中学生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的调研,有利于教师了解信息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进程。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现状的调研。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贺州市辖区八所中学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分别从全体被试学生、不同性别学生、不同文化程度学生这几种类别进行统计,并对调查结果从全体被试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状况、不同性别学生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差异、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差异、媒介素养与道德认知水平的相关性及学校与家庭的媒介指导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是本研究得出的六个主要结论:一是中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他们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较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态度;二是不同性别学生、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行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批判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和认知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属自发的、低层次的媒介素养;四是家庭、学校未能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媒介指导;五是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较好,且男女学生、初高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相近;六是中学生“接触媒介的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显著相关,而“接触媒介的动机”、“分析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及认知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与“道德认知水平”不相关。文章在第五部分根据调研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认为推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研究德育新课题;其次要注重借鉴,学创结合;再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最后是实施终身教育,使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为中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依据,这有助于人们加深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最终使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得到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