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博物学开始复兴。在科技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支持下,少数生态批评学者开始对博物学、博物写作及博物诗学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生态价值进行重估。他们提出,生态批评的目的之一既在于恢复自然的在场身份,我们就不可能避开对自然史的追踪,而博物学——作为人类研究自然的古老学问、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正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悠久而可信的溯源路线。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以国内外既有研究为基础,以发生学视角,追溯生态批评的发生语境,挖掘出其背后悠久的博物文化传统。通过对博物学作品、生态批评论文论著的文本细读,笔者还将进一步思考博物学与文学研究的间性关系,分析博物思维、博物知识及博物情怀在西方文学、文化中的具体运用。在文章最后,笔者尝试结合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研讨博物学与生态批评“再结合”的可能性,为生态批评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论文总体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将简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视角、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思路及方法等,并对本文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生态批评”和“博物学”进行概念界定。第一章以英、美生态批评的代表,简要概括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及发展过程、已经历的四波浪潮、几个重要的研究维度等,以图对它有一个全景式的介绍。第二章从发生学视角出发,依次介绍西方生态批评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和博物文化传统。其中,对生态批评博物文化传统的挖掘是本文的重难点。笔者将通过追溯西方早期生态批评家的博物学家身份,来勾连博物学与生态批评间的暧昧关系,并在回顾西方博物文化的基础上,研讨博物思维、博物知识及博物学生存的生态内涵。第三章进一步考察博物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及其对于自然的文化构建。笔者将以浪漫博物学时期(1)的博物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博物思维、博物知识及博物情怀在西方文学、文化中的具体运用。第四章将在博物学视阈下研讨生态批评的走向问题,主要将讨论三个问题:(1)为何博物学传统最浓厚的英国没能引领生态批评浪潮?(2)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是否需要博物学的加持?(3)生态批评是面对生态危机的权宜之计,还是人类文明的本来之道?由此,本文将得出结论:生态批评与博物学的结合是一条可行道路,它有助于生态意识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余论部分谈及重新发掘中国博物文化传统,推广博物写作范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生态批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