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樟柯,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者之一,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标志性人物。自1996年创作首部50分钟故事片《小山回家》,到《小武》、《站台》等电影,贾樟柯处于“地下电影”的创作时期,直到2004年,《世界》在国内公映,进入贾樟柯“地上电影”时期,然后又先后创作《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天注定》等电影。贾樟柯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用纪实手法记录社会转型变革下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以悲悯的情怀和独特而又执着的视角,呈现着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的坚韧、呐喊、挣扎与梦想,成为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成为中国电影的良心,成为中国电影同步关注现实的“守望者”。本文旨在通过贾樟柯与中国当代电影、贾樟柯的纪实风格叙事手法、贾樟柯的悲悯情怀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商业化、娱乐化背景下贾樟柯的“守望”与“独行”,揭示出贾樟柯电影所独有的真实记录的力量与其国际化传播的镜鉴意义!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主体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悲悯与呐喊,主要从新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之流变、缺失以及娱乐化背景下的贾樟柯三个方面分析贾樟柯与中国当代新时期电影;第二部分,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手法研究,主要从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电影语言重点分析固定长镜头,景别、角度、自然光线等镜头语言特征和真实的现场环境声、方言对白等声音语言特征,从单线叙事(以《小山回家》《小武》为例)、群像叙事(以《站台》为例)、“四联画”叙事(以《天注定》《三峡好人》为例)分析其叙事结构;第三部分为贾樟柯的悲悯情怀,主要内容有贾樟柯的广角镜头到底有多大(从家乡出发到大江南北)、抓住现实生活中最核心的存在,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生活以及敢于直面现实、记录现实、揭示现实的贡献;第四部分,贾樟柯称得上是时代的“记录者”与孤独的“守望者”,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贾樟柯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