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异位骨化是指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的板层状骨的现象,也可称为关节周围骨化或关节周围新骨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髋关节的广泛应用及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推广,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从而促进了临床及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体外研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抑制软骨和骨分化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同时给予传统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干预措施,比较其疗效,然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建立异位骨化动物模型,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三组分别给予传统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联合应用。然后分别于第4、8、12周行X线检查其骨化情况,并做出分级判断:比较各实验组的异位骨化总体发生率及平均分级,然后做统计学分析。同时在实验完毕后行形态学观察。结果:(1)影像学研究:对于术后4、8、12周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家兔行股骨侧位片然后根据其异位骨化发生情况进行分级,计算各组发生率,并按分级情况化为平均分级指数。结果显示对照组异位骨化发生率在4、8、12周时分别为41.7%、66.7%、83.3%,12周后各组术后口服吲哚美辛组异位骨化发生率(36.3%)比对照组(83.3%)明显下降(P<0.05),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异位骨化发生率(33.3%)比对照组(83.3%)明显下降(P<0.05),联合应用吲哚美辛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异位骨化发生率(25.0%)比对照组(83.3%)明显下降(P<0.05)。(2)组织学观察研究:HE染色示在对照组图片内可见较多的成熟骨组织生成,可见板状骨形成,组织内可见较多的成骨细胞,而纤维组织较少。而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成熟骨组织少,成骨细胞散在。结论: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有效预防异位骨化形成,其效果与口服吲哚美辛组疗效相当,两者不存在协同效应。口服吲哚美辛组的部分家兔可见胃的粘膜糜烂或胃溃疡。而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不存在此问题。但其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