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肺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具有易转移、易复发、易产生获得性耐药等特点。由于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不断上升,针对肺癌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在治疗肺癌中取得的疗效得到了肯定。肺癌病人多有血瘀之证,活血化瘀药是临床治疗肺癌的常用药物,多数学者认为活血药不仅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血行状况,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前期体外研究,证明了活血化瘀药川芎与丹参的有效成分川芎嗪(TMP)与丹参酮ⅡA (TANⅡA)对肺癌干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及耐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荷瘤小鼠的体内实验探讨活血化瘀药川芎嗪与丹参酮IIA的作用机理。目的:研究TMP与TANIIA对荷PG-BE1肺癌干细胞样细胞小鼠的抑瘤率及其黏附、耐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肺癌干细胞样细胞分选后,用药物TMP、TANIIA处理24h,将其种植在NOD/CSID小鼠腋下,待25天后取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2、Western blot法与免疫荧光法检测NOD/SCID小鼠PG-BE1干细胞样细胞瘤组织中CD44v6、CD44s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N-cad蛋白的表达。3、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法检测NOD/SCID小鼠PG-BE1干细胞样细胞瘤组织中HIF-1α诱导因子的表达。4、Western blot法与免疫荧光法检测NOD/SCID小鼠PG-BE1干细胞样细胞瘤组织中ABC转运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用药组的抑瘤率显示,中药+DDP组>DDP组>单纯中药组。其中,TMP +DDP组、TANIIA+DDP组的抑制率相对较高,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差异;TMP组与TANIIA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MP+DDP组、TANIIA+DDP组对肿瘤的抑制率高于DDP组,其中TANIIA+DDP组与DDP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TANIIA+DDP组、TMP+TANIIA组可以抑制CD44s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P<0.05);TANIIA组、TMP+DDP组、TANIIA+DDP组及TMP+TANIIA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抑制CD44v6表达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有差异(P<0.05)。TMP组、TANIIA、TMP+TANIIA可促进E-Cad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 TMP组、TANIIA组、TMP+TANIIA组中E-Cad蛋白的表达高于DD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中发现各药物组中N-Cad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TMP+DDP组、DDP组与Control相比,有差异(P<0.05); TANIIA+DDP组、TMP+TANIIA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各实验组对HIF-1α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其中TMP+DDP组对HIF-1α蛋白有抑制作用(P<0.05),TMP、TANIIA、TANIIA+DDP、TMP+TANIIA、DDP组对HIF-1α蛋白的表达抑制作用明显,与空白组相比(P<0.01);4、TMP+DDP、TMP+TANIIA可以抑制ABCG-2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MP与TANIIA对NOD/SCID小鼠PG-BE1干细胞样细胞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TMP+DDP、 TANIIA+DDP组的抑制作用最强。2、TMP与TANIIA可以通过抑制CD44s、CD44v6、N-cad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的黏附与侵袭作用。综合而言,TMP+DDP组、TANIIA+DDP组、TANIIA+TMP组对黏附的抑制作用更好。3、TMP与TANIIA可以通过抑制HIF-a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血管的新生。4、不同实验组可以通过抑制ABCG-2的表达来抑制PG-BE1干细胞样细胞的耐药,其中TMP+DDP、TANIIA+TMP组对ABCG-2表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