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治理中的地方派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ff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派系在台湾乡村社会中根深蒂固,在台湾大部分乡镇中都存在地方派系,地方派系已经成为台湾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不可回避的部分。台湾基层民主选举中贿选风气严重、甚至出现地方派系与黑道结合的情况,导致基层民主选举秩序失范,对台湾乡村社会建设形成一定冲击。因此,本文把台湾地方派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逻辑,勾勒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发展脉络。论文把台湾地方派系置于台湾乡村治理的总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派系为何在乡村社会中发生及不断发展直至与黑金政治相结合,地方派系与乡村治理中的各个主体关系为何。据此,文章利用文献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从乡村治理角度对地方派系展开理论研究。论文首先从台湾乡村治理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台湾乡村治理中主要制度安排变迁,乡村社会结构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指出台湾乡村社会战后农户原子化倾向,乡村治理以国家行政权力为主,民主化之后逐步走向多元治理格局。论文其次分析地方派系在台湾战后各个阶段发展情况及其特点,及其在乡村基层选举中的重要影响力,地方派系是台湾乡村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乡村治理、原子化的乡村社会情况密切相关。论文之后具体探讨了地方派系与地方自治制度的互动,地方派系与村里长、地方派系与农会的互动关系,展现地方派系在乡村社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台湾乡村社会治理环境给地方派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地方派系与主要治理主体是在特定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的利益最大化过程。论文最后探讨和总结了台湾地方派系的生长逻辑,指出乡村社会的原子化结构及国家行政力量的单一治理,是导致地方派系不断发展及在转型后空前扩张直至与黑金结合长期占据乡村基层政治舞台的根本原因。论文探讨了地方派系对台湾乡村治理的影响,其消极影响与积极并存。对比台湾乡村治理状况,提出对大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指出要加强制度与法制建设,推进乡村社会发展,构建多元治理格局,避免乡村基层出现权力真空,防止黑恶势力染指乡村基层政治舞台。
其他文献
论文对J 福多所谓“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即把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这一分类法既在方法学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也得不到现有
"武"文化包含武术文化和武侠文化,是对二者的整合与超越。武当"武"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是推动武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系统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当"
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肇始于湖北省竹山县的农村十星文明创建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巨大创新,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更是悠久古老传统文明和旌表制度在当代的深远回响。
<正> 云南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从政治地理角度出发看问题,云南毗临缅甸、老挝、越南,与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联系密切。实行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形式日益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和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因此,听障学生通过随班就读
<正>盛夏周末,《车创会客厅》第二季"修养生新"沙龙如约举行。继第一季推出汽车共享出行话题引爆现场后,第二季沙龙又将焦点对准今年大热的汽车后市场。汽车后市场作为高利润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相继进入品牌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顾客对品牌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品牌被赋予的价值和功能远远超出了识别不同制造商及中间商的标志。
资金的网络化集中管理,提高了应对突发性支付的能力,保障重点项目所需资金。实现了资金使用的事前计划、事中监督、事后分析,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极简主义被译作简约主义或者极少主义,意图消弭设计师通过作品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强迫,从而最大规模的打开艺术作品本身的概念和思考空间,去除多余的元素和多余的修饰,突
品牌资产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拥有强势品牌可以通过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差异赋予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