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素有“爵士时代”代言人的称号。他在作品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社会风貌以及思想价值观念。本文以菲茨杰拉德小说中体现出的消费文化现象为研究重点,借助消费主义相关理论,揭示消费文化对人们生存境遇的塑性和操控,从文化的角度加深对菲茨杰拉德小说的理解。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绪论分为两节,第一节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形成菲茨杰拉德研究整体观照;第二节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论述了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消费景观和消费方式。通过分析《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中爵士女郎的时尚性消费方式,认为爵士女郎以时尚性消费的方式展示自我,也在消费过程中构建自我,追寻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接下来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漂亮冤家》中的炫耀性消费方式,揭示盖茨比等人通过炫耀性的消费方式追求荣誉感,用物质展示的方式彰显自己的财产实力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最后通过分析《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中的奢侈性消费方式与休闲享乐的生活方式,展示了安东尼、妮科尔等人以奢侈性消费来维持享乐生活的现象,认为有闲阶级用消费偶像的身份实践和传播着奢侈性消费方式。第三章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爱情创伤、自我迷失和孤独体验,揭示了消费社会中人们遭到情感创伤并进入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首先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揭示了金钱对情感和婚姻的支配。黛西等人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以财产、社会地位作为判断婚姻和爱情的标准,不断地压抑自我的真实情感。接下来论述了安东尼和迪克在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迷失。他们被享乐的生活所笼罩,理想和意志力逐渐迷失在物质欲望中。最后通过分析迪克和盖茨比在消费社会中所经历的孤独体验,认为因与有闲阶级在文化资本上有较大差异,他们始终无法融入上流社会。价值的物化与人的功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温情,导致人陷入挣扎、痛苦、孤独的体验中。第四章通过论述菲茨杰拉德小说中人物在消费社会中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们不断高涨的物质欲望与“精神虚无状态”现象得以产生的时代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传统文化遭到了现代意识的强烈冲击。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众多青年失去了传统信念又被战后商业社会的消费至上思想俘获,结果沦为了镀金时代的空心人。其中,像盖茨比和迪克这样的年轻人在追求虚无的美国梦中逐渐丧失了信念,倍感迷惘,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幻灭。这一幕幕悲剧既是对美国战后商业社会真实境况的描绘,也反映出作家对那个时代消费主义至上倾向的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