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浩浩荡荡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如今,随着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甚至消逝。在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人民已经意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尚且如此,语文教育界更应需要这种风气的存在,不仅是因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且是由于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起到了解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民间大众风俗文化的通称,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现象,由于时代久远以及民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现代的学生在了解古代的民俗文化时,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笔者因此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这个课题。提出这个课题的目的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使文化的烙印深深印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最终将优秀的民俗文化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按照民俗学的大致分类,同时以表释的形式将选文中的民俗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第三部分提出编者在阐释处理这些民俗文化知识点(即教材的注释)时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可能存在注解不到位需要补充,以及缺少注解甚至错误注解这些情况的存在,给学生的正常阅读造成困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阻碍。第四部分是对上述语文教材注释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处理,也就是对于注解不到位的进行纠正完善,对于缺注的进行补充说明,对于注解错误的予以绳愆纠缪。第五部分探讨这些民俗文化知识点与文本以及教学之间的联系。理清这些民俗事象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动机以及文本的结构、作品的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关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这些民俗文化知识点时应如何处理。第六部分探讨在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改进关于民俗文化知识点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