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制备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来源 :张赛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秸秆原位深翻还田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等优势。低温区受气候影响,还田秸秆无法完全腐解,施用外源菌剂是低温区还田秸秆加速降解的有效措施。但目前菌剂的制备由于其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应用效果差、保藏期短,阻碍了菌剂由实验室到田间应用的成果转化。有效菌剂的缺乏也使菌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目前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以6株可在低温条件下降解玉米秸秆的细菌菌株为试验材料,以玉米秸秆外皮粉、淀粉、麸皮为填料,通过菌株混合发酵和填料配方调试试验,致力于开发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稳定的可在低温条件下降解玉米秸秆的固态菌剂。鉴于以往研究成果受制于稳固复杂的土著微生物环境,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揭示菌剂与土著微生物的互作机制、阐明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机理。并结合菌剂在秸秆降解和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著微生物环境及土壤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菌剂的实际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株细菌混合发酵28h,菌液高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此时菌液p H稳定、浓度较高,活菌数为1.54×1010CFU/ml,是菌液的最佳发酵(出罐)时间。菌液的微生物组成为Alcaligenes、Bacillus、Pseudomonas和Acinetobacter,占比分别为29.32%、32.54%、20.15%和17.95%,其代谢功能相对丰度最高。2.菌剂最佳配方为菌体与填料比为1:4,玉米秸秆外皮粉、淀粉、麸皮间比例为4:3:9,此配方菌剂活菌数为7.50×1010CFU/g。其最佳保藏条件为菌剂含水量为10%,4℃冷藏条件下的真空包装方式。保藏120d和180d后活菌数分别为6.90×1010CFU/g和6.07×1010CFU/g,活菌存活率分别为92.00%和80.93%。3.在低温(15℃)土壤中,不同土壤湿度(10%、20%和30%)条件下各菌剂施用水平均显著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其中土壤湿度为20%和30%,菌剂施用水平为800:1和800:2的处理秸秆降解率较高,分别为32.71%和36.72%,分别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10.75和14.40个百分点,在该土壤湿度条件下,施用菌剂可显著提高土著细菌优势菌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真菌优势菌门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29.76%-42.06%和6.65~22.61%,二者均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r=0.65)。4.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菌剂的施用使土壤中更多的土著细菌和真菌在其种内及种间产生互作关系,增强了菌属间的联系。其中,当土壤湿度从10%上升到20%和30%时,土著细菌与真菌的正相关关系占比由52.38%上升到73.08%和76.67%,且菌剂施用于中高湿度土壤可显著提高土著细菌与真菌的正相关关系。5.菌剂在秸秆降解过程中(100d),中前期(20d-60d)降解速率较快,60d秸秆降解率为42.92%,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8.21个百分点;至100d秸秆降解率为51.63%,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7.91个百分点。期间施用菌剂显著提高了40d-100d秸秆的氮素释放,较不施菌处理下降了31.04%;对磷素的释放主要集中在中后期,降解60d秸秆中磷素含量较对照处理显著降低了10.11%;对钾素除降解第100d,其余各时期显著降低了秸秆中钾素含量,第80d降低幅度最大,为17.64%。6.大田条件下施菌剂可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及其成分的降解率,使各玉米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了31.44%,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8.62%、28.33%和19.35%,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2.38%、23.33%和19.38%,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1.77%。土壤养分的提高进而提高了玉7.米产量(1046.44kg/667m2),较未施菌剂处理提高16.90%。
其他文献
内蒙古荒漠草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草原向荒漠过度的脆弱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随着人为放牧活动的增加,荒漠草原面临着植物群落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荒漠草原幅员辽阔,采取复杂的治理措施恢复荒漠草原比较困难,采用围封和刈割等方便快捷的治理措施,并利用现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荒漠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野外观测、分解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利用方式对荒漠草
园艺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在挖掘营养健康以及生态功能植物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我国首批入选药食同源目录的植物种类之一,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自然资源。探寻抗旱适应性表现和经济器官(根)代谢物变化对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旱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直接策略。本研究以甘草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法设置对照、轻度、中度、
学位
岩石类材料的破坏规律研究对于众多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岩石类材料的破坏实际上是损伤演化、裂缝扩展及贯通的过程。该过程不仅与固体本身有关,还与流体的作用有关。数值模拟研究易于阐明复杂现象的机理及过程,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连续-非连续方法在模拟岩石类材料由连续向非连续转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在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1
石灰性土壤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马铃薯喜酸性(最适宜pH5.0~5.5),与石灰性土壤偏碱性(pH7.5~8.5)存在矛盾,高pH值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品质改善都是不利的。因此,石灰性土壤的酸化尤为重要,通过土壤酸化可以降低土壤pH值,活化土壤养分,从而促进马铃薯等喜酸植物的生长。研究采用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材料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应,筛选最佳酸化剂;通过田间试验,探
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作为人类机会性病原真菌,能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真菌脑膜炎。该复合体的有性生殖作为毒力进化的关键策略参与自然界高毒菌株产生,并造成了严重的隐球菌暴发性感染事件。因此有性生殖与该复合体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进化密切相关。在隐球菌菌种复合体中,异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deneoformans,原称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血清型D)具有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且遗传操作简单,因此被认为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CO2浓度升高的事实以及夏季设施作物栽培中“CO2亏缺”的实际问题,选择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面积较广的“津优35号”黄瓜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研究了高温、不同浓度CO2以及高温、适宜浓度CO2加富条件对温室黄瓜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生理生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对高温、适宜浓度CO2加富条件对温室黄瓜叶片及果实代谢组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高温通过阻碍光合作用、源库运输关
学位
学位
人类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诸多影响,如栖息地碎片化、物种多样性丧失等,鸟类对环境变化敏感,鸟类物种多样性可以作为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的有效指示。监测鸟类鸣叫活动是监测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式,要通过监测鸟类鸣叫活动来监测鸟类物种多样性,首先需要对鸟类鸣叫活动的模式有基础了解。鸟类鸣叫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手段,在吸引配偶、保护领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鸟类鸣叫活动模式受内在因素(激素)、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