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索用化学去细胞异种肌腱复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修复肌腱缺损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化学去细胞异种肌腱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细胞生长支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切取月龄(6个月)相同Leghorn鸡屈趾肌腱经化学去细胞处理后作为异种肌腱移植供体,去细胞前后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光镜电镜观察;健康成熟日本大耳白兔54只,建立双后肢跟腱中间束2c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实验组为去细胞异种肌腱复合IGF-Ⅰ移植组(A组)、对照组Ⅰ为自体肌腱移植组(B组)、对照组Ⅱ为单纯去细胞异种肌腱移植组(C组)。肌腱移植缝合用4-0无创伤肌腱缝合线行双“8”字缝合,两边各加强一针,术后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2周,每日A组左右交替臀肌注射浓度为300ng/ml的IGF-Ⅰ一次,每次1ml,连续两周,B、C两组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前3天10只兔及术后第3、7、14天每组10只兔取耳缘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测;2、4、9周每组取6只兔对标本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光镜、电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1.去细胞前后生物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细胞后的最大抗拉力是去细胞前的83.44%,去细胞前可见细胞与胶原纤维交替紧密排列,去细胞后胶原排列相对松散,且无细胞及细胞碎片。2.在相同时期内,A、B、C三组血常规白细胞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肌腱移植后总体上经历了细胞长入、胶原纤维再生、替代和再塑形的过程;早期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胞体和胞核较大,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胶原合成增加,胶原纤维早期以纤细纤维为主,且排列较紊乱,以后成纤维细胞逐渐分化为成熟的腱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形态演变为长梭形;随时间延长,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经改造塑形变为粗细相等的较粗大纤维,排列方向趋向平行,在结构和功能上逐渐达到正常腱水平。从细胞分化速度来看,A、B两组细胞增值、分化及成熟较C组快,尤以A组更甚。4.术后相同时间内三组胶原纤维含量两两比较,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相同时间内三组生物力学两两比较,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时肌腱最大抗拉力最差,9周时A、B两组最大抗拉力接近正常水平。结论:1.化学去细胞肌腱可明显降低其免疫原性,移植后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其力学强度亦能满足肌腱移植的需要。2.化学去细胞异种肌腱复合IGI—Ⅰ修复肌腱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化学去细胞异种肌腱的修复效果,能达到与自体肌腱移植相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