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甘蓝型油菜Q2、芥菜型油菜新油9号、白菜型油菜L14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培养油菜,设置对照组CK,中度干旱MD,重度干旱SD等处理,通过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形态、生理生化等参数,研究油菜幼苗对干旱的生理响应,并开展统计学分析。初步揭示了三种类型油菜抗旱型的差异及其可能的机理。试验结果为油菜抗性育种和生产上制定抗灾减灾措施,指导油菜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三种类型油菜的总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根冠比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Q2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大,降幅达49.5%;其根冠比上升幅度也最为显著,为CK的1.7倍,其次是新油9号,为1.6倍,L14最低,为1.2倍。此外,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整个过程中,Q2的叶片失水速率最快,L14次之,新油9号最慢,同时,新油9号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表现出较好的保水能力。2、干旱胁迫降低了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其中,Q2降幅最大,新油9号降幅最小,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叶绿体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干旱胁迫对三种类型油菜的叶绿体造成不同程度地破坏,Q2破坏程度最明显,具体表现为在重度干旱下细胞形态基本丧失,而新油9号的受影响最小。3、三种类型油菜叶片的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以及过氧化物酶(PO 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加重而显著增加,但有机溶质的积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Q2积累较多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增至原来的12.37倍和2.58倍,新油9号和L14则分别积累较多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分别增至原来的6.60和6.55倍。此外,抗氧化酶活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L14的SOD、POD活性在三种材料中升幅最大,分别为胁迫前的2.92、4.14倍。4、主成分分析将21项抗旱性指标分成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92.259%),结合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得出三种油菜的抗旱性顺序为:新油9号>L14>Q2,其D值分别为0.749、0.691、0.253。结合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离体叶片失水速率、丙二醛与油菜苗期抗旱性密切相关,可作为油菜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