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肽核酸探针的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在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f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早期筛查和快速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病症,辅助判断最佳的治疗时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实时监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提供大量有效信息。目前,对于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已逐渐替代传统侵入式检测手段如活体切片、影像检查等。生物标志物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生物组织中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反映疾病起始和发展的生物化学物质,包括核酸(DNA或RNA)、蛋白质(酶或受体)、糖、小分子代谢物、细胞因子、激素、甚至于整个细胞等,尤其对于恶性肿瘤的风险预测、分类、实时监控、治疗预后等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因此,开发新一代快速、便携、低成本、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方法用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已成为各大领域的研究热点。核酸生物传感器是一类以核酸(DNA)作为识别元件,利用其对于靶物质的高特异性结合触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并借助核酸构象改变或信号放大策略,以颜色、荧光、电化学、光热信号等作为输出信号达到高灵敏度检测、细胞成像等目的的传感器。然而,大部分基于DNA作为探针的核酸传感器存在一系列应用瓶颈,如制备成本高、灵敏度低、错检率高、检测时间长、检测设备要求高、受环境影响大、探针易降解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围绕利用稳定性高、亲和力强、序列选择性强的肽核酸(PNA)探针,研究了基于PNA探针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同时探究了其在疾病标志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潜能,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基于PNA探针的生物传感器被成功开发并投入实际应用,但其复杂的探针修饰及标记过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成本与人力,以荧光、电化学信号等作为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又需借助大型精密仪器,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本工作基于一种菁染料Di SC2(5)能非共价嵌入PNA/DNA双链结构中并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利用成熟的多肽固相合成技术设计并合成功能化PNA探针,成功将PNA探针作为识别元件构建一种可用于检测活性蛋白质的通用型比色核酸生物传感器,并且以凝血酶为例,借助核酸适体(aptamer)实现了对血清样品中凝血酶的灵敏、可视化检测,同时探究了Di SC2(5)染料分子嵌入PNA/DNA双链结构中的显色机理。(2)本工作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条富含嘌呤的PNA探针,通过荧光分子信标技术证实PNA可与两条富含嘧啶的DNA链通过Watson-Crick碱基配对和Hoogsteen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PNA-DNA2三螺旋结构,首次发现了PNA有别于bis PNA/DNA的另一种杂合方式。菁染料Di SC2(5)作为PNA/DNA双链的颜色指示剂,进一步探究其对PNA-DNA2三螺旋结构的显色效应。与PNA/DNA相比,菁染料Di SC2(5)分子在三螺旋结构中的聚集状态更加稳定。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本工作成功利用PNA-DNA2三螺旋结构构建比色核酸传感器,实现了对于高同源性短链肿瘤基因标志物如mi RNA-21的灵敏、高效、便捷、快速、高特异性检测。(3)PNA由于其特殊的骨架结构而具备高度生物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不易被核酸酶、多肽酶及蛋白酶降解。利用这一特性,本工作将PNA与S1核酸酶相结合,探究ss PNA、PNA/DNA与复合纳米材料氯化血红素-单壁碳纳米管(hemin-SWCNTs)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纳米材料所造成的聚沉效果差异,并利用复合纳米材料对TMB显色底物的催化活性(纳米酶),将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转化为颜色信号,开发了一种高特异性检测SNP的方法。研究发现引入PNA/S1酶可有效提高该传感器对于单碱基错配靶标的检测灵敏度和肉眼辨别力,为基于PNA与纳米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疾病快速检测提供了新型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桂枝甘草汤药物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室性早搏的潜在作用靶标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究其机制如何产生。方法:通过充分利用中国中药管理系统的利用药理学信息数据库和利用药理学数据分析系统平台(tcmsp)软件进行筛选分析,得到中药桂枝和甘草中相关药物的活性化学成分以及其他相关药物靶标,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室性期前收缩的相关靶标,获得药物治疗室性早搏的
水库边坡失稳造成的滑坡涌浪问题,在数值计算上可看成是一个主要由岩土滑坡体、水流体以及大气组成的多相流问题。该问题的数值计算极其复杂。随着这方面相关理论和应用工作的发展,现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替代方法来解决这类流固耦合作用计算困难的问题。本文在对滑坡涌浪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调研与分析后,构建了统一粒子法的流固耦合模型及算法,实现了流体、固体在同一框架下的耦合处理,最
随着半导体芯片特征尺寸的减小和电子元器件封装密度的提高,电子产品内部单位体积上的功率密度也急剧上升。如果电子产品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聚集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电子元器件内部温度的严重上升,极大的影响电子产品的工作效率和寿命。高效的热管理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核心环节即是填充于热源(Heater)和热沉(Heat sink)之间作为两者热量传递桥梁的热界面材料(Thermal interf
本论文针对铜基石墨烯薄膜表面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其防护寿命的瓶颈问题,研究石墨烯缺陷引发电偶腐蚀机制以及有机分子和碳基薄膜在石墨烯表面的生长机制,揭示石墨烯缺陷修复机制及长效腐蚀防护机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通过控制生长过程参数获得不同层数的石墨烯,研究缺陷在石墨烯上的存在状态以及缺陷诱导和促进电偶腐蚀的机制。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有机分子选择性的吸附在石墨烯的缺陷位置,有机分子通过化学键精准接枝在
石墨烯具有出类拔萃的电学性能、热学性能、机械性能等,在各个领域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以纳米片形式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进行应用,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填料、导电油墨、涂料的填料等;另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的组装体来进行应用,例如薄膜、气凝胶等。上述这两种应用形式都大量涉及石墨烯与液相的表界面行为。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的应用主要关注石墨烯与液相环境表面
受人体手臂结构的启发,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该机器人臂由三自由度肩关节、单自由度肘关节和三自由度腕关节依次串联而成,其中每一个关节模块都是一种绳索驱动并联机构,动平台和定平台之间通过被动关节相连,并采用轻质绳索代替刚性杆件传递驱动力,绳索的驱动单元都安装在机器人臂底座上,因此,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具有质量轻、转动惯量小、载重/自重比高、工作空间大、刚度可变、安全性高等特
Mn+1AXn(MAX)相是一类具有六方晶体结构(P63 mm/c)的三元纳米层状碳/氮化物,兼具金属和陶瓷性质,在大功率电接触、摩擦磨损和事故容错核燃料包壳材料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MAX相A位元素仍局限在主族元素(如Al,Si,Sn等),如何将MAX相的A位元素从传统定义的主族元素拓展到电子轨道结构最外层富含d电子的后过渡族金属(如Mn,Fe,Co,Ni,
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主要因素。其死亡率更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位于死亡率第二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20万新发病例及160万死亡病例,且在近20年来以20%的速度攀升。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癌症存在发病机理复杂且个性化程度高的问题而导致其难以治疗。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诊疗方法是癌症诊疗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生
通过外加作用力,将溶液相分散均一的具有一定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Au NPs)可控组装成纳米金二维单层膜,在传感检测、智能仿生、柔性器件等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构建纳米金二维膜的方法,尤其是界面自组装的方法中,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构建宏观大面积的,间距及纳米粒子定向可控的纳米金二维膜仍然是个难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纳米金二维膜构建方法的优化的同时扩展其多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纳米
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使轻量化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凭借着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疲劳、耐腐蚀等一系列优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与航天工程、交通运输、海洋与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为了满足结构连接、减重和视窗等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常常需要开孔。然而,开孔后产生的应力集中或局部结构损伤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严重制约其在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