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生防作用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cucumerinum)是设施蔬菜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它的有效防治已成为蔬菜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难题。长柄木霉(Trichoderma longbrachiatum)2号菌株和柠檬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4号菌株是由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中心筛选的对多种蔬菜具有促生抗病作用的木霉菌。本论文从这两种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机制、长柄木霉施用后对黄瓜植株抗病性的诱导作用以及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旨在为揭示这两种木霉菌对蔬菜病害的生防作用机制和为长柄木霉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两种木霉菌与黄瓜枯萎病菌的对峙培养、显微观察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机制中竞争、重寄生作用是重要的作用机制,同时也存在抗生作用。采用还原糖法对这两种木霉菌不同发酵时间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得出同一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两种酶活性大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相同发酵时间,木霉菌2号菌株的几丁质酶活性比木霉菌4号菌株的几丁质酶活性低,而木霉菌2号菌株的β-1, 3-葡聚糖酶活性比木霉菌4号菌株的β-1, 3-葡聚糖酶活性高。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得知,菌株防治黄瓜枯萎病的能力与该菌株发酵产几丁质酶、β-1, 3-葡聚糖酶活性大小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对长柄木霉菌施用后黄瓜不同生长时期与诱导抗病性相关的酶活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为:根茎部及叶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都明显增强,其中以苗期根茎部和花期叶部PAL活性的增强最为显著,处理比对照的酶活分别高出1.33个酶活单位和1.11个酶活单位。根茎部和叶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明显增强,其中以末期根茎部和果期叶部SOD活性增强最为显著,处理比对照的酶活分别高出10.32个酶活单位和18.81个酶活单位。而苗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结果表明,长柄木霉菌施用后诱导黄瓜植株产生了抗病性,增强了植物的抗病能力。对长柄木霉菌施用后黄瓜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等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为:苗期和末期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对照,花期和果期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低于对照。在黄瓜的不同生长时期,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对照;而处理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低于对照,且在花期前后变化最为显著,最大降幅达20个酶活单位。结合平板计数、DGGE、Biolog等方法对长柄木霉菌施用后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根际土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均明显减少;非根际土中可培养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减少,而细菌数量增加。黄瓜根际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而放线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能力在苗期增强,在其余时期均降低。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利用水下摄像技术对水下建筑物(体)进行详细观察检测,取得的直观资料,对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基础运行情况也进行有效判定。
采用气浮-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A/O)组合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在分析应感应加热机理的基础上,阐明了涡流场计算在感应加热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感应器磁设计方法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数值计算方法分析涡流场的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时间:2021年2月6日开展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
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的承包商安全管理的业务平台,通过对入厂项目和人员的审批,入厂前的培训和考试以及现场检查把控厂内安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来讲,
<正> 弓形虫病是具自然疫源性,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病。现已确证系艾滋病重要的致命性机会感染;而先天性弓形虫感染导致妊娠异常结局,先天畸形、疾病,严重影响优生优育;及弓
近些年来,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由于规模、体量较大,业务覆盖地域较广,业务开展方式复杂,导致管理缺失、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通过管理变革,推动企业形
本文指出了我国多年来沿用的间歇式工艺制备磷脂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及在生产工艺上所要作的一些改进方法。对于磷脂的利用作了描述,还对提高其质量作了一些设想。
长期以来同性恋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落 ,被视为极端的“越轨婚恋”而受斥责与歧视 ,我国新闻传播特别是主流传统媒体鲜有涉猎报道 ,这也加剧了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随着改
<正>红薯原产南美洲,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全国总产量约 4.5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红薯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超过5 000公斤。但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