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大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跨国经营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毕竟实力较弱,国际化经验欠缺,因此,中小企业有没有必要“走出去”?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基础是什么?在“走出去”过程中,又应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以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政府又该如何进行政策扶持?这些都是当前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实践为基础,对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是:1.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本文在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四个发展阶段,指出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的。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走出去”虽处在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其次,本文从国内制约因素、国外制约因素和企业决策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还着重研究了中国私营企业“走出去”的问题。私营中小企业是中国中小企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体制上,而其优势也恰恰在其体制上。目前,私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也有“走出去”的意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私营企业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2.探讨了国内外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本文从四个角度出发对国外学者的中小企业“走出去”理论进行了研究。四个角度分别是:中小企业存在合理性理论(包括规模经济角度、不完全竞争角度和生物学角度)、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渐进理论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知识经济—竞争力”理论。另外,本文还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理论、中小企业集群(簇群)跨国经营理论和中小企业网络跨国经营理论等。总的来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还很不成熟,大多以其他领域的模型、理论为基础借以解释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且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3.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基础。首先,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着重阐述了入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目前比较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并指出: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基础就在于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握有利时机。不过,中小企业“走出去”尚存在障碍,且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成功地“走出去”至少还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中小企业自身要谨慎投资,采取适合自己的投资和经营策略;二是政府要做好投资导向和服务工作,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加以扶持。换句话说,中小企业有“走出去”的必要性,而且具有“走出去”的主客观条件,但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此过<WP=10>程中,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注意选择适当的投资策略,完全有可能减少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成功率。当然,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4.探讨了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策略问题。首先,本文研究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策略问题。国际化策略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战略问题。就发展阶段来说,本文探讨了渐进和跨跃(或跳跃)两种发展策略。就国际化的方向来说,则研究了外向型和内向型国际化两种策略;其次,本文探讨了中小企业联合协作策略问题,主要包括跟随策略、纳入策略和集群策略,就这三种策略的实现形式、策略选择和实施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本文还阐述了中小企业品牌策略问题,提出OEM品牌策略、混合品牌策略和品牌共享策略等三种品牌策略供中小企业“走出去”时选用。5.提出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本文在阐述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外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扶持的若干经验。然后,结合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政策扶持的现状,从机构建设、便利投资、强化服务和降低风险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建议。本文总结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探讨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促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决策的科学化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政府如何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