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网民的情感变化——以2004~2014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的一条64K国际专线连接了国际互联网起,中国迎来了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纪念。20年来,从键盘的轻敲、鼠标的点击,到指尖的滑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交范围不断扩大,使得人类的文明形态逐步发生改变。  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对舆论生态的格式化,使得网络作为新的媒介平台被大众所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社情民意在互联网上的投射逐渐明显。人们在互联网上日益频繁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搭建了温床:一大批网络衍生词汇诞生,从最初纯粹的电脑术语,到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尤其后者,不仅影响着传统媒介和书刊,甚至成为公众生活中的交际用词,成为一段时间内中国网民情感的投影,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网民不同的社会关注点和情感变化。  从2003年起,互联网应用迅速增长,中国互联网开始全面发展,而在社交网络的传播中,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各大门户网站也都在年末盘点出当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因此,本文选取2004至2014年这十年间(因2005年尚无资料,除外)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中国网民的情感倾向、其情感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了什么变化三个问题的答案,以此从中国网民的心态间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舆情态势。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高温试验箱内的温度采集,设计了一种基于USB技术的单片机温度采集系统。采用IAP15W4K58S4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和AD转换器,标准化N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单片机与PC机
期刊
期刊
期刊
杨松是延安《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在史学、人文、宣传和新闻实践方面均有所建树。杨松从1926年到1942年,先后从事新闻工作近16年。在党报思想方面,杨松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
根据2007年1月23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初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37亿人。在中国,这个数字还将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建立在如此巨大
本文对传播学视野下的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伯明翰学派用不同的目光来审视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开启了英国传播研究之路,并为英国电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涉及的地区也更为广泛。随着公众环境意识不断觉醒,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环境保护、争取环境权益
人类已经正式进入风险社会,被各式各样的风险包围,风险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在风险社会里,人类高度依赖大众传媒,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风险沟通,社会
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创新和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活动从生产到传播再到反馈的嬗变。如今,数据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量巨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