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探讨了低温超高压对辣椒膳食纤维改性的处理研究。对辣椒渣进行了先改性后提取和先提取后改性的实验,发现采用300MPa、40℃处理30min后TDF的提取率在72.3%,而未经改性处理的TDF提取率仅为67.2%,最终确定了先改性后提取的实验方案。并对改性的温度、时间、压强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并由数据分析软件得出y=84.59-0.27X1+1.54X2+0.59X3-0.12X1X2+0.14X1X3-1.00X2X3-2.83X12-1.37X22-1.54X32。最终确定改性的压强为300MPa,时间为30min,温度为40℃。Design-Expert软件数据分析中得出P=0.0357<0.05,表明模型方程显著,不同的处理对膳食纤维的提取率显著;失拟项P=0.0868>0.05,不显著。整个模型R2=0.9102,变异系数=1.41,Adj R-squared和Pred R-squared相差小于0.2,说明拟合度好。测定经低温超高压改性处理后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变化,发现其分别提高到原来的1.4、1.6、1.2倍。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改性后的膳食纤维在表面有小孔出现,这可能是经过低温超高压处理后SDF含量增加、IDF含量降低、TDF总量保持稳定的原因。本课题探讨了从辣椒渣中提取辣椒膳食纤维的工艺方法,主要对酶-化学法、双酶法进行了比较。由于双酶法和酶-化学法对淀粉和蛋白的水解度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双酶法却大大缩短了水解时间,而且避免了酶-化学法对仪器设备的腐蚀,故最后采用双酶法。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双酶法的最佳水解工艺条件为:耐高温α-淀粉酶的酶添加量为1.0mL,酶解的时间为60min,酶解的温度为90℃;碱性蛋白酶的酶添加量为1.4mL,酶解的时间为60min,酶解的温度为60℃,酶解最适pH值为9.0。实验对辣椒膳食纤维进行了脱碱脱色处理。采用有机溶剂(乙醇和丙酮按体积(1:1)多次洗涤沉淀法并加以微波辅助脱除辣椒碱,结果发现:辣椒渣原料中含有78-90mg/g的辣椒碱,而提取的辣椒膳食纤维的有机溶剂中含有50-60mg/g的辣椒碱,得到的辣椒膳食纤维进行一次有机溶剂洗涤后还残留8mg/g左右的辣椒碱,认为基本除净。对辣椒色素的脱除主要采用H2O2脱色法,对H2O2的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及浓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H2O2的最优脱色工艺为:浓度为11%,脱色时间为12h,脱色温度为30℃。其白度值在85左右,认为得到的辣椒膳食纤维中基本不含辣椒色素。本课题对辣椒膳食纤维在火腿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实验确定DF的添加量为3%,水分含量添加为20%;在添加膳食纤维时先对制得的膳食纤维进行超微粉碎,后采用卵磷脂进行预乳化处理,再添加到火腿中,产品的持水性得到提高,阻止了膳食纤维的进一步吸水,防止了稳定体系的崩溃,从而避免了火腿在贮存期间的出水、出油现象,延长了火腿的货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