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兰州出生队列研究中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状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孕产妇和新生儿相关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性,为我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建立的兰州出生队列中9958名孕产妇的调查资料纳入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状况,发现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产妇一般人口学特征、不同生活行为因素、不同饮食和叶酸的摄入状况、孕产妇疾病史和家族史、怀孕状况及生育史及新生儿相关情况包括体重分级、早产状况、多胎儿状况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分别进行偏相关分析,根据每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及检验统计量分别组成交互项,将各个交互项依次纳入不同的模型中,最终筛选出最优回归模型,根据模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标准偏回归系数(β)来确定各个自变量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作用强弱。结果1.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状况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98%。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和孕产妇的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孕产妇年龄的增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2.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因素中包括年龄、罹患妊娠糖尿病、怀孕次数、活产儿数量、阴道出血和产后出血可能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新生儿的相关影响因素中包括体重分级、早产可能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孕产妇不同的饮食摄入状况中杂粮和羊肉在不同孕期(孕前一年、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摄入以及孕早期猪肉的摄入和孕前一年叶酸的摄入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孕产妇和新生儿两方面。孕产妇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患妊娠糖尿病、孕期有阴道出血、怀孕次数达到3次及其以上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和小于25岁年龄段人群进行比较,孕产妇年龄大于等于40岁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OR=2.15,95%CI:1.20-2.72);和正常孕产妇相比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产妇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OR=4.15,95%CI:2.90-5.49);和正常孕产妇相比孕期出现阴道出血的孕产妇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OR=2.14,95%CI:1.09-4.18);孕产妇怀孕次数达到3次及其以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OR=3.82,95%CI:1.55-9.42))。新生儿因素主要包括低出生体重和早产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和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进行比较,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体重<2500g)会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OR=5.63,95%CI:2.89-10.96);早产会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OR=3.36,95%CI:1.41-7.97)。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孕产妇孕早期杂粮摄入(OR=0.54,95%CI:0.31-0.91)、孕前一年叶酸摄入(OR=0.47,95%CI:0.24-0.91))以及自然受孕(OR=0.12,95%CI:0.04-0.40))会降低新生儿该病的发病风险。3.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影响因素作用强弱的比较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影响因素在最优模型中根据标准偏回归系数比较各个影响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作用强弱,其中妊娠糖尿病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作用最强(β=6.5808,P<0.05),其他依次为孕产妇年龄大于等于40岁(β=2.1706,P<0.05)、低出生体重(体重<2500g)(β=1.8570,P<0.05)、孕产妇怀孕次数达到3次及其以上(β=1.8350,P<0.05)、早产(β=0.9282,P<0.05)、阴道出血(β=0.6568,P<0.05)。杂粮、叶酸、自然受孕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和孕产妇年龄密切相关,其中高龄产妇会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2.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和孕产妇患妊娠糖尿病、怀孕次数达到3次及其以上、孕期有阴道出血以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早产这些危险因素有关,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应的干预。3.孕产妇孕早期摄入杂粮、孕前一年摄入叶酸以及采取自然受孕的方式会降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