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硅素的分配特征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湿地作为陆-海-河的过渡区域,地理环境独特,是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硅循环研究的重要界面。研究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硅的分配特征对于进一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生物硅的累积与分配特征,探讨了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硅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硅的生物循环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各器官生物硅含量整体表现为芦苇(Phragmite aaustralis)>短叶江芏(Cyperus malaccensis)>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7.42、18.69和15.52 mg·g-1。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硅含量在交错带低于纯群落带,而短叶江芏生物硅含量在交错带则高于纯群落带。3种植物枯体生物硅含量整体均高于其他器官,地上部分生物硅含量高于地下部分。(2)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生物硅总储量整体表现为芦苇>互花米草>短叶江主,3种植物生物硅储量在纯群落带要高于交错带。3种植物根和茎生物硅储量分配比整体要高于其他器官,根和茎是植物主要的生物硅库。交错带不同植物各器官生物硅分配策略明显不同。(3)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生物硅含量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交错带样地表层土壤生物硅含量均高于纯群落带样地表层土壤。(4)闽江河口不同类型植物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季节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变化。水平方向上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由陆向海方向呈递增趋势。垂直方向上,芦苇样地和芦苇+短叶江芏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短叶江芏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无明显变化规律,短叶江芏+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则随深度呈现增加的规律。(5)土壤温度、容重和EC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植物对土壤有效硅的吸收、利用与归还,根系对硅的溶解及其引起的垂直迁移对土壤有效硅的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而水淹时间等水文条件的变化也能影响土壤有效硅的分布。不同环境条件下,纯群落带和交错带样地土壤有效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差异。(6)土壤生物硅储量是植物—土壤系统硅库的主体部分。芦苇对硅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和现存量最高,其次为互花米草和短叶江芏。3种植物对硅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和现存量在纯群落带整体要高于交错带。(7)3种植物对硅的利用系数高于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芦苇对硅的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最高,而互花米草对硅的利用系数最高。对比纯群落带和交错带而言,3种植物对硅的吸收系数均表现为纯群落带>交错带,而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整体表现为交错带>纯群落带。
其他文献
家庭居室是人们朝夕相处的地方,若将室内的景物和室内的日常生活情景拍摄下来,往往是很有情趣的,而且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因此,怎样在家庭中利用室内自然光拍照,这是应该
笔者结合近几年在鱼类鳃病防治方面的一些见解与经验,对各种鳃病的防治做一介绍。一、细菌性烂鳃一般我们说的烂鳃病就足指细菌性烂鳃病,又称“乌头瘟”。本病是草鱼最重要的常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频繁的从手机中获取外界的信息,新闻APP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内容获取类APP,目前的环境下,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过载现象严重,如何能够准确的定位用户可能喜欢的新闻,同时避免“信息茧房”现象的产生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新闻,是当前新闻推荐算法的关键。以往的新闻推荐算法大部分集中在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以及新闻特征与用户特征匹配上,往往忽略
近代以来,"破家"方能"立人""立国"的"家庭革命"蔚为风潮,家庭及其宗法伦理被当成革命的对象,持续至今。在近百年来的去家庭化运动中,陈独秀大笔如椽,疾呼"伦理的觉悟,为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