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斯敏·沃德是一名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的非裔美国小说家。作为一名文坛新秀,沃德创作的三部小说《哪里疼痛》、《拾骨》以及《我们收获的男人》均广受好评,其中小说《拾骨》于2011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该小说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展现了飓风来临的前后12天中,一个贫困、伤痕累累的密西西比黑人家庭重拾关爱、共度难关的故事。《拾骨》在国外读者中广受好评。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它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互文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在我弥留之际》、希腊神话以及圣经对《拾骨》的影响,指出作品间的指涉关系深化了小说“毁灭与重生”的主题思想。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杰斯敏·沃德及其主要作品,提供其创作背景信息,总结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互文理论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互文现象。第二章重在分析《拾骨》与威廉·福克纳小说《在我弥留之际》的人物互文。通过两本小说中的两位已故母亲、两位怀孕少女人物形象的比较,指出沃德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再创造,深化了“毁灭”的主题并重构了“重生”的主题。第三章分析《拾骨》与希腊神话的情节互文。小说中艾什与曼尼的爱情发展过程与希腊神话中杰森背叛爱人美狄亚的故事情节一致,两个相似的爱情悲剧凸显了“毁灭”的主题;俄耳甫斯拯救爱人欧律狄刻的故事则对应艾什与大亨利的爱情关系,通过对俄耳甫斯失败结局的改写,沃德强调了“重生”的主题。第四章讨论《拾骨》与《圣经》中的意象互文。小说中巴提斯特一家居住的“洼地”在《圣经》中代表毁灭之地,由卡翠娜飓风带来的“洪水”也与“创世纪”中的大洪水相呼应,象征着“净化与重生”。这些特殊意象揭示了南方穷苦黑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建立新世界的愿景。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论,概述了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互文现象并重申“毁灭与重生”主题在母性、爱情以及希望三个方面的体现,强调小说意义的生成与强化正是多文本相互交叉、联系、作用的结果。最后本文简要描述了论文的局限性,并尝试性地预测《拾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